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锡膏厂家详解低温锡膏应用特性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273 发布时间:2025-06-26 返回列表

低温锡膏是指熔点低于传统无铅锡膏(如SAC305熔点217℃)的焊接材料,主要用于热敏元件、多层焊接或返修场景。

核心特性与应用场景紧密围绕“低温适应性”展开,从合金体系、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及工艺要点进行解析:

 低温锡膏的核心定义与合金体系

 1. 熔点范围:典型熔点130-180℃,低于常规无铅锡膏(217℃以上),常见合金体系:

 Sn-Bi系列: Sn-58Bi:熔点138℃,低温焊接最常用,但焊点脆性大、高温可靠性差(Bi易偏析);

 Sn-42Bi-57Ag(SBA):熔点137℃,强度略优于Sn-58Bi,银添加改善导电性;

Sn-43Bi-0.7Cu(SBC43):熔点138℃,Cu增强焊点机械强度,减少脆性;

Sn-3.5Ag-5In:熔点156℃,高温可靠性优于Sn-Bi,但成本高,适用于高端场景。

2. 与常规无铅锡膏的本质差异:

通过降低合金中高熔点元素(如Sn)的占比,或引入低熔点金属(Bi、In)实现低温焊接,但牺牲部分高温强度与可靠性。

 低温锡膏的5大技术特性

 1. 熔点与焊接温度窗口

 回流峰值:通常180-210℃(比SAC305低25-65℃),例如Sn-58Bi建议峰值190-200℃,保持时间30-60秒;

优势:保护耐温≤200℃的元件(如LED、MEMS传感器、柔性PCB),避免高温导致的封装变形、芯片失效。

 2. 焊点机械性能与可靠性

 强度特点:

常温下强度接近SAC305(Sn-58Bi抗拉强度约40MPa,SAC305为45MPa),但延展性差(伸长率仅2-3%,SAC305为25%),焊点易脆裂;

高温弱点:超过50℃时,Bi偏析会导致焊点强度急剧下降,长期在85℃以上环境中可能出现疲劳开裂,不适合发动机舱等高温场景。

3. 助焊剂的特殊要求

高活性需求:低温下金属表面氧化层更难破除,助焊剂需采用更强活化剂(如有机胺类),或提高活化温度(预热至120-150℃)以提升润湿性;

残留物控制:部分低温锡膏助焊剂为增强活性会增加卤素含量(需注意环保合规),建议选择无卤配方(如含咪唑类活化剂)。

4. 工艺兼容性与风险

优势多层PCB焊接:底层用高温锡膏(如SAC305),上层用低温锡膏,避免二次焊接时底层焊点重熔;

返修便捷:低温焊点易拆卸,减少PCB反复受热损伤;

 风险 润湿性略差:低温下锡膏流动性低,0.3mm以下细间距焊盘易出现桥接或空洞;

 存储敏感性:Sn-Bi合金常温下易产生β相晶粒粗化,需冷藏(4-10℃)保存,解冻后24小时内用完。

 5. 成本与环保特性

 成本:Sn-Bi系列成本低于SAC305(Bi价格约为Ag的1/10),但Sn-Ag-In等高端合金成本更高;

环保性:Sn-Bi系符合RoHS,但部分助焊剂可能含卤素,需确认无卤认证(如IEC 61249-2-21)。

低温锡膏的典型应用场景

 1. 消费电子与可穿戴设备

 应用:手机摄像头模组、智能手表柔性电路板、蓝牙耳机PCBA;

 需求:元件耐温低(如柔性PCB基材Tg≤150℃),低温焊接避免基材分层,同时满足产品轻薄化对焊点强度的基础要求。

2. 医疗与传感器

 应用:血糖传感器芯片、植入式医疗设备、MEMS压力传感器;

 需求热敏性:传感器芯片耐温通常≤180℃,低温焊接保护敏感元件;

可靠性:部分场景需焊点在-20℃~60℃循环下稳定(如体外诊断设备),可选择Sn-Bi-Ag合金提升抗疲劳性。

 3. 多层PCB与返修工艺

 多层焊接:例:主板先焊接底层BGA(SAC305,熔点217℃),再焊接上层元件(低温锡膏,熔点138℃),二次回流时底层焊点不熔化;

返修场景:

用低温锡膏补焊失效焊点,避免高温对周边元件的二次损伤,尤其适合BGA、QFP等精密封装返修。

 4. LED与光通信

 应用:LED灯珠焊接、光模块PCB;

 需求:LED芯片耐温≤180℃,低温焊接减少光衰;

光模块中的光纤耦合元件对温度敏感,低温锡膏降低热应力导致的光路偏移风险。

 低温锡膏的工艺优化要点

 1. 回流温度曲线设计

 预热阶段:100-150℃,斜率≤2.5℃/s,时间90-120秒,确保助焊剂充分活化;

回流阶段:峰值比熔点高40-50℃(如Sn-58Bi熔点138℃,峰值180-190℃),保持时间20-30秒,避免温度过高导致Bi偏析。

2. 印刷与焊接参数调整

 钢网厚度:比常规锡膏增加10-15%(如0.12mm钢网),补偿低温下锡膏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焊接后检测:重点检查焊点裂纹(因脆性大),建议通过振动测试(如50G加速度)验证可靠性。

3. 存储与使用规范

 冷藏温度4-10℃,解冻需4小时(避免结露),开封后8小时内用完(Sn-Bi合金常温下晶粒易粗化,影响焊接一致性);

禁止重复解冻:多次解冻会导致助焊剂失效,增加焊接气孔风险。

 低温锡膏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主要挑战:

1. 高温可靠性不足:Sn-Bi合金在85℃以上长期使用时,Bi相析出会导致焊点软化,需通过添加Ag、Cu等元素改良(如Sn-43Bi-0.7Cu的高温稳定性提升20%);

2. 润湿性待优化:开发低温下活性更高的助焊剂(如含纳米级活性剂),或采用氮气保护焊接(降低氧化速率)。

技术趋势:

研发新型低温无铅合金(如Sn-Zn-In,熔点170℃,兼具低熔点与抗腐蚀性),适配新能源汽车电池低温焊接场景;

推广“高低温混合焊接”工艺,通过底层高温+上层低温的组合,平衡可靠性与元件保护需求。

 低温锡膏以“低熔点、热敏保护”为核心优势,但其焊点脆性与高温可靠性限制了应用场景。

选择时需根据产品耐温需求、使用环境(如是否高温场景)及工艺成本综合评估,优先在消费电子、医疗传感器等对温度敏感的领域使用,并通过合金改良与工艺优化(如氮气焊接、曲线调整)提升焊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