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锡膏配方设计降低焊接缺陷率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9 返回列表

锡膏配方设计是降低焊接缺陷(如虚焊、桥连、空洞、焊点不饱满等)的核心环节,核心在于通过优化焊锡粉末、助焊剂及两者配比,匹配焊接工艺需求(如基板类型、元件尺寸、回流曲线),提升润湿性、印刷性和熔融稳定性,关键配方要素展开具体设计思路:

焊锡粉末:从根本上决定焊接可靠性

 焊锡粉末占锡膏总质量的85%-90%,其合金成分、粒度分布、形貌及氧化度直接影响熔融流动性、润湿性和焊点强度,是减少缺陷的基础。

 1. 合金成分优化:匹配工艺与可靠性需求

 不同合金的熔点、润湿性、机械性能差异显著,需根据焊接场景(如高温/中温、无铅/低银)针对性设计:

 减少虚焊/焊点不饱满:优先选择低熔点、高润湿性合金。

例如,无铅体系中,Sn-3.0Ag-0.5Cu(SAC305)润湿性优于Sn-0.7Cu(熔点更高、流动性差),适合细间距元件;中温场景可选Sn-58Bi(熔点138℃),但需添加0.1%-0.3%Ag抑制Bi的脆性,避免焊点开裂。

降低空洞率: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如Ni、Ge、Sb)。

例如,Sn-Ag-Cu中加入0.05%Ni可细化晶粒,减少熔融时的气体包裹;Ge(0.01%-0.03%)可降低焊锡表面张力,促进气体逸出,尤其适合BGA/CSP等易产生空洞的元件。

抑制桥连:对细间距(<0.4mm)元件,可降低Ag含量(如SAC105:Sn-1.0Ag-0.5Cu),减少熔融焊锡的流动性过度(Ag含量过高会提升流动性,易导致桥连)。

 2. 粒度与形貌:提升印刷精度与熔融一致性

 粉末的粒度分布(PSD)和形貌决定锡膏的印刷性(如钢网开孔填充、抗塌陷性)和熔融时的“协同性”:

 粒度分布:优先选择“窄分布”粉末(如325-500目,D50=20-30μm),避免粗粉(>50μm)堵塞细钢网开孔,或细粉(<10μm)过多导致氧化度升高(比表面积大)。例如,01005元件焊接需500-635目超细粉,确保印刷后焊点成型精准,减少桥连;大焊盘(如QFP)可混用325目粗粉,提升填充量。

形貌:球形粉(圆度≥0.85)优于不规则粉(如片状、 dendritic)。

球形粉堆积密度高(减少空隙),印刷时不易卡网,熔融时流动性更均匀,可降低因粉末堆积不均导致的虚焊或局部过热。

3. 氧化度控制:保障润湿性的“第一道防线”

粉末表面氧化层(SnO₂)会阻碍焊锡与焊盘的浸润,是虚焊的主要诱因。

配方设计需严格控制氧化度(<0.05%,最好<0.03%):

 生产环节:采用惰性气体(N₂)保护雾化制粉,减少粉末暴露于空气的时间;

后处理:添加微量抗氧化剂(如有机锡化合物),在粉末表面形成保护膜,尤其适合储存周期长的锡膏。

 助焊剂:调节界面反应与工艺适配性

 助焊剂占锡膏质量的10%-15%,由溶剂、活化剂、触变剂、成膜剂等组成,其核心作用是去除氧化层、调节锡膏流变性、辅助焊锡铺展,直接影响桥连、空洞、残留物缺陷。

 1. 活化剂:精准去除氧化层,避免“过度/不足”

 活化剂是去除焊盘(Cu、Ni/Au)和焊锡粉末表面氧化层的关键,需根据基板类型匹配活性强度:

 针对OSP基板(有机防护膜):OSP膜易高温分解,需弱酸性活化剂(如己二酸、癸二酸),避免强酸性(如盐酸盐)腐蚀Cu层导致焊点发黑或空洞。

针对ENIG基板(镍金层):镍层易形成NiO,需中等活性活化剂(如二甲基胺盐酸盐+有机酸复配),既去除NiO,又不腐蚀Au层(防止“金脆”)。

避免残留腐蚀:采用“低残渣活化体系”,如将无机活化剂(如NH₄Cl)替换为有机胺盐,减少焊接后导电性残留物,降低电迁移风险。

 2. 溶剂与挥发速率:匹配回流曲线,减少气泡/空洞

 溶剂(如乙二醇乙醚、松油醇)的挥发速率需与回流曲线的预热段(80-150℃)匹配:

 挥发过快:预热阶段溶剂大量挥发,导致锡膏变干、失去流动性,焊锡无法充分铺展(虚焊);

挥发过慢:高温熔融阶段(>200℃)溶剂剧烈挥发,产生大量气体,气体被困在焊点中形成空洞(尤其BGA焊点)。

设计思路:采用“混合溶剂体系”,如低沸点溶剂(沸点120-150℃,占30%)负责预热段快速挥发,高沸点溶剂(沸点180-220℃,占70%)缓慢释放,确保熔融时无剧烈产气。

 3. 触变剂与流变性:抑制桥连,提升印刷抗塌陷性

 触变剂(如氢化蓖麻油、气相SiO₂)决定锡膏的“触变性”——印刷时(受剪切力)粘度降低,易填充钢网;印刷后(无剪切力)粘度回升,保持形状不塌陷,是细间距元件(如0.3mm pitch QFP)防桥连的关键。

优化方向:触变指数(TI=10rpm粘度/100rpm粘度)控制在2.5-4.0:TI过低(<2.5),锡膏易塌陷导致桥连;TI过高(>4.0),印刷时易堵网、缺锡。

增加少量聚合物增稠剂(如聚酰胺),进一步提升高温(100-150℃)下的抗塌陷性,避免预热阶段锡膏因软化而流动过度。

 4. 成膜剂:保护焊点,减少后续氧化

 成膜剂(如松香、合成树脂)在焊接后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焊点氧化,同时影响残留物的“清洁度”:

 对“免清洗工艺”:选择低分子松香或氢化松香,残留物少且呈非粘性,不吸附灰尘,减少电性能隐患;

对高可靠性场景(如汽车电子):添加硅氧烷类成膜剂,提升保护膜的耐温性(-40-125℃)和耐湿性,避免焊点在恶劣环境下失效。

 焊锡粉末与助焊剂的配比优化;

 金属含量(粉末占比)需平衡印刷性与焊接效果:

 金属含量过高(>90%):锡膏粘度大,印刷时易出现“缺锡”(尤其细钢网),焊接后焊点填充不足(虚焊);

金属含量过低(<85%):助焊剂过多,熔融时气体挥发量增大,空洞率上升,且焊点强度降低(焊锡量不足)。

常规设计:细间距元件(<0.4mm)用88%-90%金属含量(保证印刷成型);大焊盘(如电源模块)用85%-87%(提升润湿性,减少虚焊)。


锡膏配方设计需“靶向优化”:通过焊锡粉末的合金成分、粒度控制解决润湿性和熔融稳定性问题;通过助焊剂的活化剂、溶剂、触变剂调节界面反应和工艺适配性;最终通过金属含量平衡印刷与焊接效果。

需结合具体工艺(如回

生产厂家详解锡膏配方设计降低焊接缺陷率(图1)

流曲线、钢网设计)和基板/元件特性,实现“配方-工艺-缺陷”的闭环控制,从源头降低焊接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