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厂家详解锡膏选型与工艺全解析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锡膏作为电子焊接的核心材料,其选型与工艺控制直接决定焊点质量、产品可靠性及生产效率。
选型核心维度和全流程工艺要点两方面进行系统解析,覆盖从材料匹配到生产落地的全链条逻辑。
锡膏选型:从核心参数到场景匹配
锡膏选型需围绕“材料特性→工艺兼容→产品需求”三角模型,核心参数包括合金体系、助焊剂类型、粉末特性,并结合产品场景(如可靠性、温度敏感、成本)综合决策。
1. 合金体系:决定焊接温度与可靠性(核心基础)
如前文所述,合金体系是选型的“骨架”,直接关联焊接温度、机械性能和耐环境性,需优先确定:
按熔点分:高温(>210℃,如SAC305)、中温(180-210℃,如SAC-Ni)、低温(<180℃,如Sn58Bi),匹配元件/基板耐热性(如PCB镀层耐温≤240℃时,避免选高温合金)。
按可靠性分:高可靠性(汽车/医疗,选SAC系列)、一般可靠性(消费电子,选Sn-Cu)、低温敏感场景(LED/传感器,选Sn-Bi-Ag)。
按环保分:无铅是主流(铅<0.1%),仅特殊场景(军工旧标准)允许铅锡合金(Sn63Pb37),需严格合规。
2. 助焊剂:决定焊接“活性”与焊点洁净度
助焊剂占锡膏质量的8-12%,作用是去除氧化层、促进润湿、防止二次氧化,其类型直接影响焊接效果和后续工艺(如是否需要清洗):
按活性(ROHS)分:
RMA(中等活性):适用于一般裸铜或镀锡PCB,焊后残留物少,无需清洗,主流消费电子常用。
RA(高活性):含较强活性剂(如有机酸),适合氧化严重的镀层(如镀镍、OSP板),但残留物可能导电,需清洗(如医疗、汽车电子)。
OA(超低活性):适合高频/高阻抗电路(如射频模块),避免残留物影响电性能,成本较高。
按残留物分:
免清洗型:残留物少且稳定(绝缘、无腐蚀性),适合批量生产(如手机主板),是主流选择。
清洗型:残留物需用溶剂去除,适合高可靠性场景(如航空航天),但增加工艺成本。
3. 粉末特性:影响印刷精度与焊点形态
锡膏中的合金粉末占比88-92%,其粒度、形状、均匀性决定印刷适配性(尤其是细间距元件)和焊点致密度:
粒度(目数/微米):
粗粉(25-45μm,3号粉):适合焊盘间距≥0.5mm的普通元件(如电阻、电容),印刷不易堵钢网,成本低。
细粉(15-38μm,4号粉):适合间距0.3-0.5mm的QFP、SOP,或小型焊盘(如0201元件),焊点更细腻。
超细粉(5-25μm,5号粉):用于间距<0.3mm的BGA、CSP,需高精度印刷设备,成本高。
形状:
球形粉:流动性好,印刷后锡膏成型稳定,焊点空洞少(主流选择)。
不规则粉(破碎粉):成本低,但流动性差,易导致印刷不均,仅用于低精度场景。
锡膏焊接全流程工艺:从储存到缺陷控制
锡膏工艺的核心是“稳定性”——从储存到印刷、回流,每一步都需严格控制参数,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缺陷。
1. 锡膏储存与预处理:保证材料活性
储存:锡膏需在2-10℃冷藏(类似疫苗),避免助焊剂失效或合金氧化,保质期通常6个月(从生产日计)。
回温:从冰箱取出后,需在室温(23±3℃)静置2-4小时(按锡膏量,500g约3小时),避免冷凝水混入(否则焊接时会产生气泡/空洞)。
搅拌:回温后必须搅拌(手动或自动搅拌器),使合金粉与助焊剂均匀混合(手动搅拌约1分钟,自动搅拌30秒-1分钟),避免局部浓度不均导致印刷缺陷。
2. 印刷工艺:决定锡膏成型精度(关键步骤)
印刷是将锡膏转移到PCB焊盘的过程,核心参数包括钢网设计、印刷参数、设备精度:
钢网设计:
厚度:根据焊盘大小选择(0.12-0.15mm常用,小焊盘选薄钢网防桥连,大焊盘选厚钢网保证锡量)。
开孔:开孔尺寸≈焊盘尺寸的90-95%(避免锡膏溢出),细间距元件开孔需做防拉丝处理(如圆角)。
印刷参数:
刮刀压力:10-30N(根据钢网厚度,压力过大会刮净锡膏,压力过小会残留过多)。
印刷速度:20-50mm/s(速度过快易导致锡膏成型不完整,过慢效率低)。
脱模速度:0.5-2mm/s(慢脱模适合细间距,避免锡膏被钢网带走导致缺锡)。
3. 回流焊工艺:焊点成型的“熔炉”
回流焊通过温度曲线使锡膏经历“预热→活化→回流→冷却”四阶段,最终形成焊点,曲线参数需与合金熔点匹配:
曲线四阶段核心作用:
1. 预热(80-150℃,60-120秒):去除锡膏中溶剂,避免回流时爆沸;同时使元件缓慢升温,减少热冲击。
2. 恒温(150-180℃,60-90秒):助焊剂活化,去除焊盘/元件引脚的氧化层(关键阶段,温度不足则氧化层未除,导致虚焊)。
3. 回流(≥合金熔点+20-30℃):合金熔化并润湿焊盘/引脚,形成焊点(时间10-30秒,过长易导致助焊剂挥发过度,焊点发脆)。
例:Sn58Bi(熔点138℃)回流峰值160-170℃;SAC305(熔点217℃)回流峰值240-250℃。
4. 冷却(≤100℃/秒):快速冷却使焊点结晶细密,提高强度(冷却过慢易导致晶粒粗大,韧性下降)。
常见缺陷与解决方法
选型与工艺的匹配逻辑;
锡膏选型与工艺需形成“闭环”:
选低温合金(如Sn-Bi),回流焊需降低峰值温度,但需注意其脆性——工艺上可通过优化冷却速度(加快冷却)减少晶粒粗大,弥补韧性不足;
焊盘有氧化(如OSP板),需选高活性助焊剂(RA型),但工艺上需增加清洗步骤,避免残留物腐蚀;
用细粉锡膏(5号粉),印刷设备需高精度(如进口印刷机),否则易因设备振动导致锡膏成型不均。
锡膏选型的本质是“需求匹配”——从产品的可靠性、成本、精度要求出发,锁定合金、助焊剂、粉末特性;而工艺的核心是“参数控制”——通过严格的储存、印刷、回流管理,将材料特性转化为稳定的焊点质量。
两者结合,才能实现“零缺陷”焊接。
上一篇:根据不同的产品焊接怎样选择合适的焊锡膏
下一篇:无铅中温锡膏的环保优势与行业标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