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节点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锡膏是电子封装中实现元器件与基板连接的核心材料,质量直接决定焊点可靠性和电子设备性能。
锡膏生产涉及多个关键技术节点,每个节点的控制精度都会显著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焊锡粉末制备:决定锡膏基础性能;
焊锡粉是锡膏的核心成分(占比85%-90%),其粒度分布、形状、纯度是关键指标,直接影响锡膏的印刷性能和焊点质量。
粒度与分布:锡粉粒度通常按IEC标准分为Type 3(25-45μm)、Type 4(15-38μm)、Type 5(5-25μm)等,细间距(如0.4mm以下)焊接需Type 4/5。
若粒度分布过宽(如粗粉与细粉比例失衡),会导致印刷时钢网堵塞(细粉过多)或图形不连续(粗粉过多);粒度超差会直接导致焊点空洞率上升(细粉氧化快)或桥连(粗粉易堆积)。
形状:主流为球形粉(气体雾化法生产),球形粉流动性好、堆积密度高,能保证印刷图形一致性;若形状不规则(如片状、 dendritic),会导致锡膏粘度不稳定,印刷时易出现“拖尾”或“缺角”。
纯度:锡粉杂质(如Cu、Fe、Pb)需严格控制(如RoHS要求Pb≤1000ppm)。
杂质超标会导致焊点熔点偏移(如Cu过量使熔点升高)、抗氧化性下降(Fe加速氧化),甚至引发焊点脆性断裂。
助焊剂配方与制备:影响焊接润湿性与残留物;
助焊剂(占比10%-15%)负责去除氧化层、促进焊锡流动,其成分比例、均匀性是关键。
活化剂:通常为有机酸(如己二酸)或卤素化合物(如氯化铵),需平衡“去氧化能力”与“腐蚀性”。
活化剂不足会导致焊点“虚焊”(氧化层未清除);过量则残留腐蚀性物质,引发焊点后期腐蚀(尤其高温高湿环境)。
触变剂:如氢化蓖麻油、气相二氧化硅,控制锡膏触变性(剪切力下粘度降低,静置后恢复)。
触变剂分散不均会导致锡膏“塌边”(触变性不足,印刷后图形扩散)或“脱模不良”(触变性过强,钢网残留过多)。
溶剂与树脂:溶剂(如乙二醇乙醚)调节助焊剂粘度,树脂(如松香)提供成膜性。
溶剂挥发过快(配方不当或生产温度过高)会导致锡膏粘度骤升,印刷困难;树脂纯度不足会导致焊点残留过多,影响外观和电绝缘性。
锡粉与助焊剂混合:决定锡膏均匀性;
混合(搅拌)是将锡粉与助焊剂均匀分散的过程,核心是混合参数控制与均匀性检测。
混合参数:转速、时间、温度需精准控制。
转速过高会导致锡粉破碎(粒度变细,氧化风险增加);时间过短则混合不均,局部助焊剂富集(易桥连)或锡粉聚集(易堵塞钢网);温度过高会加速溶剂挥发,导致锡膏粘度异常。
均匀性:混合不均会使锡膏局部金属载荷(锡粉占比)波动,引发印刷图形一致性差(如部分区域锡量不足,焊点偏小),甚至导致焊接时“润湿性差异”(助焊剂少的区域焊点氧化)。
粘度与触变性调控:保障印刷稳定性;
锡膏粘度是印刷性能的核心指标,受金属载荷、锡粉粒度、助焊剂粘度共同影响。
粘度过高:印刷时难以通过钢网开孔,导致图形残缺、焊点“少锡”;
粘度过低:印刷后图形易“塌边”(相邻焊点桥连),尤其细间距场景(如0.3mm pitch以下);
触变性异常:若剪切后粘度下降不足(触变性差),会导致印刷阻力大、钢网堵塞;若静置后粘度恢复过慢(触变性过弱),则图形易变形。
杂质与氧化控制:确保焊点可靠性;
锡膏中的杂质(如外来颗粒、金属离子)和锡粉氧化(氧化层厚度)是影响焊点强度的关键。
杂质污染:生产设备清洁不足(如残留其他合金粉)或原料不纯(如助焊剂含氯离子超标),会导致焊点“夹杂”(强度下降)或“电化学腐蚀”(高湿度环境下失效);
锡粉氧化:锡粉表面积大(尤其细粉),若制粉时雾化保护不足(如氧气含量高)或混合时暴露在空气中过久,会形成氧化层(SnO₂),焊接时无法被助焊剂清除,导致“虚焊”或“焊点空洞”。
储存与包装:维持锡膏稳定性;
锡膏需低温(2-10℃)密封储存,否则会因助焊剂老化和锡粉二次氧化失效:
储存温度过高(如>10℃):助焊剂中活化剂分解、溶剂挥发,导致锡膏“失活”(润湿性骤降);
包装密封性差:空气进入导致锡粉氧化,同时溶剂挥发使粘度升高,印刷性能恶化;
储存时间超限:超过保质期(通常6个月)会导致触变剂失效,锡膏“分层”(锡粉沉降),无法均匀印刷。
锡膏生产是“粉末制备-助焊剂调配-混合均化-性能调控”的系统工程,每个技术节点的偏差都会通过“印刷-焊接-焊点可靠性”链条影响最终质量。
关键在于通过精准控制锡粉特性、助焊剂
配方、混合参数及储存条件,实现“印刷稳定、焊接可靠、焊点无缺陷”的核心目标。
上一篇:锡膏生产中如何保证合金粉末的球形度
下一篇:深度剖析:锡膏厂家的先进制粉技术与混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