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工艺与微焊点互连质量控制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返回列表

超细焊粉锡膏(通常指焊粉粒径≤10μm,甚至亚微米级)是微电子封装(如3D堆叠、Chiplet、微机电系统MEMS)中实现微焊点(焊点尺寸≤50μm)互连的核心材料。

制备工艺需兼顾超细焊粉的分散性、抗氧化性及锡膏的流变性能,而微焊点互连质量则直接影响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两方面详细分析:

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工艺;

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需经历“超细焊粉合成→助焊剂配制→焊粉与助焊剂混合分散”三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均需严格控制以适配微焊点需求。

 1. 超细焊粉的制备工艺

 超细焊粉(如Sn-Ag-Cu、Sn-Bi、Sn-In等合金)的关键指标为:粒径分布(D50≤5μm,且Span值≤1.0,即粒径均匀)、低氧含量(≤500ppm)、无团聚、合金成分均匀。

常用制备方法包括:

超声雾化法:

将熔融的锡合金液通过高频超声振动(10-50kHz)破碎为微小液滴,在惰性气体(N₂或Ar)保护下快速冷却凝固。

优势是粒径可通过超声功率(功率越高,粒径越细)和合金液流速控制,易获得1-10μm的球形焊粉;需控制雾化压力和冷却速率,避免液滴氧化或形状不规则(如卫星球)。

化学还原法:

在惰性氛围下,将锡盐(如SnCl₂)与合金元素盐(如AgNO₃、CuSO₄)溶于溶剂,加入还原剂(如肼、硼氢化钠),控制反应温度、pH值和搅拌速率,生成纳米至亚微米级焊粉颗粒。

优势是粒径更细(可至1μm以下),但需通过表面修饰(如包覆有机层)防止团聚和氧化,且需严格去除杂质(如氯离子)。

等离子体雾化法:

利用等离子体焰(温度高达10⁴K)将合金原料瞬间熔化并雾化,在惰性气体中快速冷凝。

适用于高熔点合金焊粉(如含Sb、Zn的合金),可获得高球形度、低氧含量的超细焊粉,但设备成本较高。

 2. 助焊剂的定制化配制

 超细焊粉比表面积大(如5μm焊粉的比表面积是20μm焊粉的4倍以上),对助焊剂的润湿性、分散性和触变性要求苛刻,需定制配方:

 基础成分:

树脂(如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提供粘结力,防止焊粉沉降;

溶剂(如乙二醇乙醚、松油醇):调节粘度,需低挥发速率以匹配超细焊粉的烧结时间;

活化剂(如有机酸:己二酸、谷氨酸;无机酸:氢氟酸铵,需低腐蚀性):去除焊粉表面氧化膜(超细焊粉易氧化,氧化层厚度需≤5nm);

触变剂(如气相SiO₂、有机膨润土):赋予锡膏触变性(印刷时受剪切力粘度降低,印刷后恢复高粘度,防止塌陷),超细焊粉需更高含量的触变剂(通常5-8%,常规焊粉为2-3%)以抑制团聚;

缓蚀剂(如苯并三唑、咪唑类):防止焊点和焊盘腐蚀,尤其对超细焊粉暴露的高活性表面。

性能要求:

助焊剂需低残渣(避免微焊点短路)、高扩散性(快速渗透至超细焊粉颗粒间隙)、与焊粉表面兼容性好(不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焊粉失效)。

 3. 焊粉与助焊剂的混合分散

 混合过程需避免焊粉氧化、团聚及过度剪切导致的颗粒破碎,关键工艺参数:

 混合设备:采用真空行星搅拌机或双螺杆混合机,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真空度控制在≤-0.09MPa,避免卷入空气导致氧化;

混合参数:先低速预混(50-100rpm)使焊粉与助焊剂初步结合,再高速分散(300-500rpm)10-30min,控制剪切力(避免超过1000Pa),确保焊粉均匀分散,无团聚体(团聚体尺寸需≤3μm,否则印刷时易堵塞模板开孔);

粘度调控:通过溶剂含量调节锡膏粘度(通常控制在100-500Pa·s,取决于印刷方式:网印需150-300Pa·s,喷射印刷需80-150Pa·s),同时保证触变指数(TI=η10rpm/η100rpm)在2.5-4.0,确保印刷成型性。

 微焊点互连质量控制;

 微焊点(尺寸≤50μm)的互连质量直接影响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如热循环寿命、机械强度),需从印刷、回流、界面反应三方面控制:

 1. 焊膏印刷质量控制

 微焊点的焊盘尺寸小(如20-50μm),印刷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

 模板设计:模板厚度(50-100μm)与开孔尺寸(宽/长=0.8-1.0,避免细长假焊盘)需匹配焊粉粒径(开孔直径≥5倍焊粉D50,防止堵塞);采用电铸模板(孔壁光滑度Ra≤0.1μm),减少焊膏残留;

印刷参数:刮刀压力(5-15N/cm)、速度(10-30mm/s)需精准控制,确保焊膏填充饱满且无桥连;对于超细焊粉锡膏,可采用“预刮+主刮”双步印刷,减少孔内气泡;

检测:采用3D光学检测(SPI),控制焊膏体积偏差(±10%)、高度均匀性(标准差≤5%),剔除缺锡、多锡或桥连的焊盘。

 2. 回流焊工艺优化

 超细焊粉的烧结活性高(表面能大),但氧化风险也高,需优化回流曲线:

 预热阶段(80-150℃):缓慢升温(1-3℃/s),蒸发溶剂并激活助焊剂,避免溶剂暴沸导致气孔;同时,活化剂(如有机酸)需在该阶段充分渗透至焊粉氧化层,发生反应(如RCOOH + SnO → RCOOSn + H₂O);

回流阶段(高于熔点20-50℃):控制峰值温度(如Sn-3.0Ag-0.5Cu的峰值温度240-250℃)和保温时间(30-60s),确保焊粉完全熔合(超细焊粉熔合时间可缩短10-20%),但需避免高温导致IMC过度生长;

冷却阶段:快速冷却(5-10℃/s),抑制晶粒粗大,形成细晶组织,提高焊点强度;采用氮气保护(氧含量≤50ppm),减少焊粉二次氧化,降低空洞率(目标≤3%)。

 3. 界面反应与微观组织控制

 微焊点的失效多源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异常或内部缺陷,需控制:

 IMC层厚度:焊盘(如Cu)与焊料界面会形成Cu₆Sn₅(厚度1-3μm)和Cu₃Sn(厚度≤0.5μm),IMC过厚(如>5μm)会导致焊点脆性增加。

通过控制回流时间(缩短高温保温)和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如Ni、Co),抑制Cu向焊料扩散,细化IMC颗粒;

空洞与夹杂:超细焊粉的团聚体若未完全分散,会在焊点内部形成空洞;助焊剂残渣若未充分挥发,会形成夹杂。

需通过焊粉分散性优化(如添加分散剂)和回流真空度提升(≤10Pa),降低缺陷率;

力学性能:微焊点的剪切强度需≥50MPa(针对Cu焊盘),采用微剪切测试(加载速率0.1-0.5mm/s)评估,确保断裂位置在焊料内部(而非IMC层或焊盘界面),表明界面结合良好。

 4. 存储与使用环境控制

 超细焊粉锡膏易吸潮和氧化,需严格控制存储条件:

 存储温度:-10℃以下(避免焊粉氧化和助焊剂分层),保质期≤6个月;

使用前:回温至室温(25±5℃)并静置2-4h,避免水汽凝结;开封后需在4h内使用完毕,未用完的锡膏需单独存放,禁止与新锡膏混合(防止污染和氧化)。

 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核心是“超细焊粉的低氧分散+助焊剂的适配性+混合的均匀性”,而微焊点互连质量控制需聚焦“印刷精度→回流反应→界面组织”的全流程,最终实现低缺陷、高可靠性的微互连。

随着电子器件向高

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工艺与微焊点互连质量控制(图1)

密度、微型化发展,超细焊粉锡膏的制备工艺将更依赖纳米级颗粒控制和智能化回流设备,以满足5G、AI芯片的封装需求。

上一篇:无铅锡膏触变性能调控技术及印刷适应性分析

下一篇:N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