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无铅锡膏的合金成分及其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2 返回列表

无铅锡膏的合金成分以锡(Sn)为基体,通过添加银(Ag)、铜(Cu)、铋(Bi)、锌(Zn)等元素形成不同合金体系,成分比例直接影响焊接温度、焊点力学性能、抗疲劳性等关键可靠性指标。

主流合金体系的成分特点出发,解析其对焊接可靠性的具体影响:

 主流无铅锡膏合金体系及成分特点;

 无铅锡膏的合金设计核心是在剔除铅(Pb)的同时,尽可能接近有铅锡膏的焊接性能(如熔点、润湿性、韧性),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有四大体系:

 1. Sn-Ag-Cu(SAC系列)—— 应用最广泛的“标准体系”

 典型成分:以Sn为基体(占比95%以上),添加Ag(1.0%-3.5%)和Cu(0.3%-0.7%),最常见型号为SAC305(96.5Sn-3.0Ag-0.5Cu)、SAC105(98.5Sn-1.0Ag-0.5Cu)、SAC0307(99.0Sn-0.3Ag-0.7Cu)。

成分设计逻辑:Ag提升焊点强度,Cu细化晶粒并降低熔点,两者协同平衡“强度-脆性”矛盾。

 2. Sn-Bi系列—— 低熔点场景的“专用体系”

 典型成分:Sn占比42%-58%,Bi占比42%-58%(共晶点为58Bi-42Sn,熔点138℃),部分型号会添加微量Ag(0.3%-1%)或Cu(0.1%-0.5%)改善脆性。

成分设计逻辑:Bi大幅降低熔点(远低于SAC系列的217℃),适合低温焊接需求。

 3. Sn-Cu系列—— 低成本“简化体系”

 典型成分:Sn含量99.3%-99.7%,Cu含量0.3%-0.7%(如Sn99.3Cu0.7),无Ag等贵金属。

成分设计逻辑:用Cu替代Ag降低成本,同时保持基本焊接性能。

 4. Sn-Zn系列—— 小众“低熔点低成本体系”

 典型成分:Sn占比91%-93%,Zn占比7%-9%(共晶点91Sn-9Zn,熔点199℃),部分添加Bi(1%-3%)进一步降低熔点。

成分设计逻辑:Zn替代Pb实现低熔点,成本低于SAC系列,但Zn易氧化。

 合金成分对焊接可靠性的关键影响;

 焊接可靠性主要体现在焊点力学性能(抗断裂、抗疲劳)、工艺适应性(润湿性、焊接温度)、长期稳定性(耐老化、耐腐蚀) 三个维度,成分的影响具体如下:

 1. 熔点与焊接温度—— 影响元器件耐热性及工艺窗口

 SAC系列:熔点217-227℃(Ag含量越高,熔点略升),焊接峰值温度需240-260℃。高温会导致两类风险:

对耐热性差的元器件(如塑料封装芯片、低温陶瓷电容)造成热损伤(如封装开裂、引脚氧化);

加速PCB焊盘镀层(如ENIG)的扩散反应,可能形成脆性界面层(如Ni-Sn化合物),降低焊点可靠性。

Sn-Bi系列:熔点138-150℃,焊接温度170-190℃,几乎无热损伤风险,适合热敏元器件(如LED、柔性电路)。

但Bi含量过高(>50%)会导致合金熔点波动,需严格控制成分比例。

Sn-Cu/Sn-Zn系列:Sn-Cu熔点227℃(略高于SAC),Sn-Zn熔点199℃,焊接温度介于两者之间,对设备耐热要求中等。

 2. 力学性能—— 决定焊点抗应力与抗疲劳能力

 焊点在使用中需承受温度循环(热胀冷缩)、振动、冲击等应力,其力学性能(硬度、延展性、抗剪切强度)是可靠性核心:

 SAC系列:

 Ag是“强化元素”:Ag含量增加(如SAC305 vs SAC105),焊点硬度从16 HV升至20 HV,抗剪切强度从45 MPa升至55 MPa,短期承载能力提升;

但Ag过量会导致脆性:Ag在Sn基体中形成硬脆的Ag₃Sn金属间化合物(IMC),若分布不均(如粗大块状),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在温度循环(-40℃~125℃)中易开裂(“热疲劳失效”)。

实际应用中,Ag含量3%左右(SAC305)是“强度-脆性”的平衡点。

Cu的作用:细化Ag₃Sn晶粒(从10μm降至5μm),减少脆性风险,同时抑制界面IMC(Cu₆Sn₅)过度生长(IMC厚度<3μm时可靠性最佳)。

Sn-Bi系列:

Bi是“脆性元素”:Bi在Sn中溶解度低(室温下仅0.3%),过量Bi会以针状或片状析出,导致焊点延伸率仅1%-3%(SAC系列为5%-10%),抗振动和冲击能力极差;

低温脆性加剧:-20℃以下时,Bi的脆性凸显,焊点易在低温环境(如户外设备)中断裂,仅适合室温、低应力场景(如消费电子内部连接)。

Sn-Cu系列:

无Ag时,焊点硬度14 HV(低于SAC),抗剪切强度40 MPa(略低),但延展性更好(延伸率8%),热疲劳寿命比SAC305长约10%(因无硬脆Ag₃Sn),适合低应力、长期运行的场景(如家电控制板)。

Sn-Zn系列:

Zn与Sn形成Sn-Zn IMC,焊点硬度18 HV,抗剪切强度48 MPa,但Zn易氧化形成ZnO,导致界面结合力弱,常温下延展性仅4%,可靠性较差,应用受限。

 3. 润湿性—— 影响焊点成形质量

 润湿性(焊锡在焊盘/引脚表面的铺展能力)决定焊点是否饱满、无虚焊,成分对润湿性的影响显著:

 SAC系列:Ag和Cu会增加合金表面张力,润湿性弱于有铅锡膏(铺展面积约为有铅的80%),需依赖高活性助焊剂(含卤素)改善,否则易出现“焊盘上锡不良”“针孔”等缺陷(影响导电性和机械强度)。

Sn-Bi系列:Bi降低表面张力,润湿性优于SAC,但Bi易氧化,需助焊剂持续清除氧化层,否则焊点边缘易出现“缩锡”(焊锡收缩,未覆盖焊盘)。

Sn-Zn系列:Zn极易氧化(ZnO生成速度是SnO的10倍),润湿性最差,即使使用强助焊剂,也难以避免焊点空洞,仅适合封闭环境(如真空焊接)。

 4. 长期稳定性—— 耐老化与耐腐蚀性

 焊点长期使用中,合金内部会发生晶粒长大、IMC层增厚等老化现象,成分决定其抗老化能力:

 SAC系列:Ag₃Sn和Cu₆Sn₅ IMC在125℃老化条件下,年增长率约0.5μm,当IMC厚度超过5μm时,焊点脆性明显增加;但整体抗老化能力优于Sn-Bi(Bi扩散速度更快)。

Sn-Bi系列:Bi原子在Sn基体中扩散系数高(是Ag的5倍),长期使用(>1000小时)会形成连续Bi层,导致焊点“脆化失效”,寿命通常短于3年(SAC系列可达5-8年)。

耐腐蚀性:SAC和Sn-Cu焊点表面易形成致密SnO₂膜,耐腐蚀性较好;Sn-Zn因ZnO疏松,易被潮湿环境腐蚀(如盐雾测试中100小时即出现锈蚀),可靠性最差。

 成分选择与可靠性适配;

 不同合金成分的无铅锡膏,其可靠性优势与短板差异显著,需结合应用场景匹配:

 SAC305:平衡强度与抗疲劳性,适合多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非极端环境),是“通用性首选”;

SAC105/SAC0307:低Ag含量降低脆性,热疲劳寿命更长,适合温度循环频繁的场景(如工业控制);

Sn-Bi系列:仅适合低温、低应力、短寿命产品(如一次性医疗设备、临时传感器);

Sn-Cu系列:低成本+长寿命,适合家电、低端电子配件;

Sn-Zn系列:因润湿性和耐腐蚀性差,仅在特殊低成本场景(如玩具内部简单连接)有限应用。

详解无铅锡膏的合金成分及其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图1)

 无铅锡膏的成分设计是“性能平衡术”,需在熔点、强度、脆性、成本之间找到适配场景的最优解,才能最大化焊接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