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的常见缺陷(如虚焊、葡萄球现象)及解决方案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2
无铅锡膏在SMT焊接过程中,由于其熔点高、润湿性稍差、易氧化等特性,容易出现多种缺陷。
针对虚焊、葡萄球现象(焊球)、空洞、桥连、立碑等常见缺陷,分析成因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帮助提升焊接可靠性。
虚焊(Cold Solder Joints)
表现
焊点外观可能呈现灰暗、粗糙或不饱满状态,看似连接但实际结合强度极低,导电性差(易断路或接触不良),受力后易脱落。
主要原因
1. 焊盘/元件引脚氧化:铜焊盘或元件引脚表面形成氧化层(CuO/Cu₂O),阻碍焊锡润湿(无铅焊膏对氧化更敏感)。
2. 助焊剂活性不足:助焊剂无法有效去除氧化层,或因储存不当(如过期、吸潮)导致活性下降。
3. 回流焊温度不足:峰值温度未达到焊膏熔点(如SAC305需≥217°C),或液相线以上时间(TAL)过短(<30秒),焊锡未完全熔融。
4. 焊膏量不足:钢网开孔过小或变形,导致焊膏印刷量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焊点。
5. 升温速率过快:预热阶段升温过急(>4°C/秒),焊膏中溶剂剧烈挥发,冲散锡粉,导致局部焊锡量不足。
解决方案;
1. 预处理去除氧化层:焊盘可做OSP(有机保护)、镀镍金处理;元件引脚优先选择镀锡或无铅镀层,避免裸铜长期暴露。
2. 选用高活性助焊剂:针对氧化敏感场景(如汽车电子),选择免洗型或中等活性助焊剂(ROHS合规),并严格控制储存条件(0-10°C冷藏,开封后4小时内使用)。
3. 优化回流焊曲线:确保峰值温度高于焊膏熔点30-50°C(如SAC305设为245-260°C),TAL控制在30-60秒;预热速率降至1-3°C/秒,避免溶剂飞溅。
4. 调整印刷参数:根据元件尺寸匹配钢网厚度(如0402元件用0.12mm钢网,BGA用0.15mm),定期检查钢网开孔是否堵塞或变形。
葡萄球现象(焊球/锡珠,Solder Balls)
焊点周围或焊盘之间出现独立的小锡球(直径通常<0.3mm),可能导致短路或可靠性隐患(尤其细间距元件)。
1. 预热阶段溶剂挥发过快:升温速率过高(>3°C/秒),焊膏中溶剂未充分挥发,高温时剧烈沸腾,将锡粉冲溅出焊盘区域。
2. 焊膏印刷量过多:钢网开孔过大或印刷压力不均,导致焊膏溢出焊盘,回流时多余锡粉形成锡珠。
3. 焊膏污染或氧化:锡粉暴露在空气中吸潮、氧化(锡粉表面形成SnO₂),或混入杂质(如PCB粉尘),导致焊锡无法均匀铺展。
4. PCB焊盘设计缺陷:焊盘间距过小(<0.1mm)、阻焊层(绿油)覆盖不良(如阻焊层边缘与焊盘间距<0.05mm),导致焊膏溢出后无法约束。
5. 焊膏触变性能差:触变指数(TI值)过低(<2.0),印刷后易塌陷,锡粉扩散至焊盘外。
解决方案
1. 优化预热曲线:预热阶段缓慢升温(1-2°C/秒),延长预热时间至80-120秒,确保溶剂充分挥发(残留量<5%)。
2. 精准控制印刷量:根据焊盘尺寸设计钢网开孔(开孔面积为焊盘的80-90%),调整印刷压力(5-10N)和刮刀速度(20-50mm/s),避免焊膏溢出。
3. 保护焊膏质量:锡粉开封后需在氮气保护下使用,印刷后2小时内完成回流(避免吸潮氧化);选用3号以上细锡粉(粒径20-38μm),减少氧化风险。
4. 改进PCB设计:焊盘间距≥0.15mm,阻焊层边缘距焊盘≥0.08mm,避免焊膏扩散至非焊接区。
5. 选用高触变焊膏:触变指数TI≥2.5,印刷后形状稳定,减少塌陷(可通过“焊膏坍塌测试”验证:25°C下放置30分钟,高度保持率≥80%)。
空洞(Voids)
焊点内部或底部出现气泡(X-Ray检测可见),空洞率过高(>10%)会降低焊点强度和导热性,尤其影响BGA、CSP等大面积焊点。
主要原因;
1. 助焊剂挥发不充分:预热时间过短(<60秒),助焊剂中低沸点溶剂未完全排出,回流时高温形成气体被困在熔融焊锡中。
2. 焊盘/锡粉氧化:焊盘氧化层未被助焊剂清除,或锡粉表面氧化(SnO₂)导致润湿性差,气体无法逸出。
3. 峰值温度过高/时间过长:高温下焊锡氧化加剧,或助焊剂提前分解,失去“排气通道”作用,气体滞留形成空洞。
4. 焊膏中助焊剂比例不当:助焊剂含量过低(<8%),无法有效包裹锡粉并排出气体;过高则残留过多,阻碍焊锡融合。
解决方案;
1. 延长预热与恒温时间:预热阶段确保温度均匀(PCB各点温差≤±5°C),恒温时间延长至80-120秒,促进溶剂充分挥发。
2. 氮气氛围回流:氧含量控制在500ppm以下,减少焊锡氧化,改善润湿性,帮助气体逸出(可使空洞率降低30-50%)。
3. 优化峰值参数:峰值温度降低5-10°C(如SAC305从260°C降至250°C),TAL缩短至30-40秒,减少氧化和助焊剂分解。
4. 匹配焊膏成分:选择助焊剂含量8-12%的焊膏,且助焊剂需具备低挥发残留特性(如免洗型,残留量<0.5%)。
桥连(Bridging)
相邻焊点(如QFP引脚、0201元件)被熔融焊锡连接,形成短路,是细间距元件(引脚间距<0.5mm)的高发缺陷。
主要原因;
1. 焊膏量过多:钢网开孔过大或印刷偏移,导致相邻焊盘间焊膏相连,回流时形成桥接。
2. 焊膏触变性能差:印刷后塌陷(如TI<2.0),锡粉向相邻焊盘扩散。
3. 回流焊升温过快:高温阶段焊锡快速熔融,流动性过强,超过焊盘约束范围。
4. 焊盘设计不合理:引脚间距过小(<0.4mm)、焊盘宽度过大,或阻焊层未有效隔离相邻焊盘。
解决方案;
1. 缩减钢网开孔:细间距元件(如0.4mm pitch QFP)钢网开孔宽度设为引脚宽度的70-80%,长度比引脚短0.1mm,避免焊膏溢出。
2. 提升焊膏触变性:选用TI≥3.0的焊膏,印刷后形状稳定,减少塌陷(可通过“黏度测试”验证:转速10rpm时黏度>100Pa·s)。
3. 控制升温速率:高温阶段(从180°C到峰值)升温速率降至1-2°C/秒,避免焊锡流动性失控。
4. 优化焊盘设计:引脚间距≥0.5mm,焊盘宽度≤引脚宽度的80%,阻焊层隔离间距≥0.1mm。
片式元件(如电阻、电容)一端翘起,另一端仍与焊盘连接,形似“墓碑”,常见于0402以下小尺寸元件。
主要原因
1. 元件两端焊盘不对称:焊盘大小、形状差异导致热容量不同,一端焊锡先熔融,拉力不均将元件拉起。
2. 焊膏量不均:两端焊膏印刷量差异大(如一端多一端少),熔融时收缩力不平衡。
3. 回流焊温度不均:PCB局部温差大(如靠近加热管区域升温快),导致元件两端焊锡熔融时间差>0.5秒。
解决方案
1. 对称设计焊盘:确保元件两端焊盘大小、形状、间距完全一致(如0402元件焊盘尺寸均为0.6×0.3mm)。
2. 均匀印刷焊膏:钢网两端开孔尺寸一致,印刷压力均匀(±1N),避免偏移导致焊膏量差异。
3. 提升温度均匀性:回流炉采用多温区(≥8温区)设计,通过测温板校准各区域温度(温差≤±3°C),必要时调整炉内风速(5-8m/s)。
无铅锡膏缺陷的预防需从焊膏选择、工艺参数、PCB设计三方面综合控制:
焊膏需匹配应用场景(如高活性、高触变、低氧化风险);
回流焊曲线需精准控制预热速率、峰值温度、冷却速率;
PCB与钢网设计需适配元件尺寸,减少先天缺陷风险。
通过“试焊-检测(X-Ray、切片)-调整”的闭环验证,可显著降低缺陷率,尤其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可靠性领域需严格执行。
上一篇:详解无铅锡膏的回流焊温度曲线优化策略
下一篇:低温无铅锡膏:解决热敏感元器件的焊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