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低温无铅锡膏的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案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2 返回列表

低温无铅锡膏(如Sn-Bi系、Sn-Zn系等)因熔点低(138-190℃)、对热敏感元件友好,合金特性(如Bi的脆性、Zn的易氧化性)和低温焊接工艺的特殊性,易产生与传统高温锡膏不同的缺陷。

常见缺陷的原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实际场景总结如下:

焊点脆性(最典型缺陷,Sn-Bi系为主);

 表现:焊点外观正常,但受振动、冲击时易断裂(如汽车电子振动测试中焊点开裂),显微镜下可见Bi元素偏析形成的脆性相。

核心原因:Sn-Bi合金中Bi含量高(58%左右),常温下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Bi相),且冷却速度过慢时Bi会富集在晶界,加剧脆性;

焊点体积过小,应力集中时更易断裂。

 解决方案:

 1. 合金改良:优先选择含Ag的Sn-Bi-Ag系(如Sn57Bi1Ag),Ag可形成细小的Ag₃Sn颗粒,细化晶粒,降低Bi偏析,焊点抗剪强度可提升20-30%;

2. 工艺优化:控制冷却速率≥3℃/s(Sn-Bi系),快速冷却可抑制Bi原子扩散,减少晶界脆性相;

3. 焊点设计:扩大焊盘尺寸(比传统设计增加10-15%),增加焊点体积以分散应力(如LED焊盘直径从0.8mm增至0.9mm)。

 润湿性不足(虚焊、焊盘不上锡);

 表现:焊膏熔化后无法充分铺展,焊盘或引脚部分裸露(虚焊),或焊点呈“圆角”未完全润湿(润湿性评级<3级)。

核心原因:低温下助焊剂活性不足(传统助焊剂在180℃以下活化能力弱),无法有效去除焊盘/引脚表面氧化层;

焊盘/引脚氧化严重(如Cu焊盘暴露在空气中形成CuO层);

峰值温度不足(未达到合金熔化+20℃以上的“有效润湿温度”)。

 解决方案:

 1. 助焊剂适配:选用低温高活性助焊剂(含有机酸、胺类活化剂),确保120-160℃区间能分解氧化层(如针对Sn-Bi的助焊剂需在140℃开始活化);

2. 焊盘预处理:PCB焊盘可做OSP(有机保焊膜)或化学镍金处理(减少氧化),元件引脚提前用酒精擦拭去除氧化层;

3. 工艺参数调整:峰值温度需高于合金熔点20-30℃(如Sn58Bi熔点138℃,峰值需160-170℃),且保持时间≥30s(确保充分润湿)。

 焊球(飞溅或残留小球);

 表现:焊接后焊点周围出现直径>0.2mm的焊球,影响绝缘性(如精密传感器引脚间焊球导致短路)。

核心原因:

 焊膏印刷量过多(钢网开孔过大),熔化后焊料溢出;

预热阶段升温过快(>2℃/s),助焊剂挥发剧烈,裹挟焊料颗粒飞溅;

焊膏吸潮(回温不充分导致水汽残留),高温下水汽爆沸带起焊料。

 解决方案:

 1. 印刷控制:钢网开孔尺寸比传统缩小5-8%(如0.5mm引脚对应钢网开孔0.45mm),厚度减至0.12-0.15mm(传统0.15-0.2mm),减少焊膏量;

2. 预热优化:升温速率≤1.5℃/s,预热温度140-160℃(时长60-90s),确保助焊剂缓慢挥发、水分充分排出;

3. 焊膏回温:从冷藏(0-10℃)取出后,必须在室温(25℃)静置2-4小时(禁止加热回温),回温后用搅拌刀手动搅拌3-5分钟(或自动搅拌器2分钟),避免吸潮。

Bi偏析(膏体或焊点成分不均)

 表现:焊膏开封后可见底部有灰白色沉淀(Bi颗粒),焊接后焊点局部Bi含量过高(>60%),导致局部脆性剧增。

核心原因: 储存温度波动(如反复从冷藏到室温),Bi颗粒因密度高于Sn(Bi密度9.8g/cm³,Sn为7.3g/cm³),易沉降分层;

回温后未充分搅拌,膏体中合金粉末分布不均。

 解决方案:

 1. 严格储存:全程0-10℃冷藏(避免冰箱温度>15℃),保质期不超过6个月(Sn-Bi系易老化);

2. 规范回温搅拌:回温至室温后,用专用搅拌器以300-500r/min搅拌3分钟,确保合金粉末与助焊剂均匀混合(搅拌后用刮刀挑起膏体,观察无颗粒沉淀);

3. 少量多次使用:开封后24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膏体禁止倒回原罐(避免污染和二次分层)。

 焊点表面白霜或腐蚀;

 表现:焊点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残留(“白霜”),或铜焊盘边缘有绿色腐蚀痕迹(尤其高湿度环境下)。

核心原因:

 助焊剂残留过多(低温下挥发不充分),残留的有机酸或卤化物吸潮后腐蚀焊点/焊盘;

助焊剂活性过强(含过量Cl⁻、Br⁻),焊接后未完全分解,长期残留导致腐蚀。

解决方案:

 1. 选择低残留助焊剂:优先用“免清洗型”低温助焊剂(残留量<0.5mg/cm²),避免含强腐蚀性卤化物(如Cl⁻含量<50ppm);

2. 优化回流曲线:延长峰值温度保持时间(从30s增至40-50s),让助焊剂充分挥发(残留量可减少40%);

3. 后处理清洁:对高可靠性场景(如医疗设备),焊接后用异丙醇擦拭焊点表面,去除残留助焊剂。

 高温环境下焊点软化(可靠性缺陷)

 表现:在较高环境温度(如>80℃)下,焊点力学强度下降(抗剪强度降低30%以上),甚至出现塑性变形(如LED支架焊点因自重下垂)。

核心原因:

 低温锡膏熔点低(如Sn58Bi熔点138℃),接近或低于使用环境温度时,焊点易进入“软化区”(熔点以下50℃内为脆性软化区间)。

 解决方案:

 1. 场景匹配:Sn-Bi系仅用于环境温度<70℃的场景(如消费电子、室内LED),避免用于汽车引擎舱(温度可达120℃);

2. 选择更高熔点的低温合金:如Sn-Zn系(熔点199℃),可耐受100℃以上环境温度,适合对高温有一定要求的热敏感元件(如车载传感器);

3. 结构辅助:对必须用Sn-Bi系的场景,通过增加焊点数量(如从2个焊点增至4个)分散应力,降低单焊点负载。

 

低温无铅锡膏的缺陷多与“低温特性”和“合金固有属性”相关,解决核心在于:合金选型适配场景(如Sn-Bi-Ag抗脆、Sn-Zn耐高温)、工艺参数精准控制(冷却速率、峰值温度)、助焊剂与储存

生产厂家详解低温无铅锡膏的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案(图1)

管理(低残留、严格冷藏)。

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如LED、传感器)的可靠性要求,可针对性规避缺陷,实现稳定焊接。

上一篇:低温无铅锡膏:解决热敏感元器件的焊接难题

下一篇:N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