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锡膏生产的核心技术揭秘:从原料把控到工艺优化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返回列表

锡膏作为电子制造中“连接”核心元器件与基板的关键材料,性能直接决定焊点可靠性与产品良率。

生产过程的核心技术围绕“原料精准把控”“工艺参数极致优化”“性能稳定性保障”三大维度展开,最终实现“印刷顺畅、焊接可靠、适应场景广”的目标。

从核心环节拆解其技术要点:

原料把控:从源头锁定性能下限

 锡膏的核心成分是合金粉末(占比85%-92%)和助焊剂(占比8%-15%),两者的质量与匹配度是性能的基础,原料把控需做到“参数量化、特性适配”。

 1. 合金粉末:决定焊点“骨架”与焊接特性

 合金粉末是焊点的“核心骨架”,其成分、粒径、形貌、氧化度直接影响焊接温度、焊点强度与印刷性能,需从以下维度严格控制:

 成分精准配比:

无铅锡膏主流合金为Sn-Ag-Cu(SAC)系列(如SAC305:Sn96.5%、Ag3%、Cu0.5%),或根据需求调整成分(如加Bi降低熔点、加In提升低温韧性)。

成分偏差会导致熔点波动(如SAC305熔点约217℃,Ag含量偏差0.5%可能导致熔点波动5-8℃),需通过高频红外碳硫仪、ICP-MS等设备实时监控原料纯度(如Sn纯度≥99.99%,杂质Pb、Cd需≤10ppm)。

粉末形貌与粒径:适配印刷精度

合金粉末需通过“雾化法”(如惰性气体雾化)制备,核心是控制球形度(≥0.85,避免针状/片状颗粒导致印刷堵网)、粒径分布(D50偏差≤5%)。

例如:细间距封装(如01005元器件、BGA焊点间距<0.4mm)需用“超细粉”(D50=2-5μm),但粉末越细氧化风险越高(需控制氧含量≤0.05%);

普通通孔焊接可用“粗粉”(D50=20-30μm),降低成本同时减少飞溅。

生产中需通过激光粒度仪实时检测粒径分布,通过扫描电镜(SEM)监控球形度与氧化层厚度(≤5nm)。

 2. 助焊剂:决定“焊接活性”与“印刷适配性”

 助焊剂是锡膏的“血液”,由树脂(成膜剂)、活化剂、溶剂、触变剂、添加剂等组成,其核心功能是“去除氧化层、辅助合金流动、抑制二次氧化”,原料把控需平衡“活性”与“兼容性”:

 活化剂:精准控“酸”

活化剂(如有机酸、有机胺盐)需在焊接温度(180-260℃)下释放活性,去除金属表面氧化膜,但过量会导致焊点腐蚀或残留物导电。

需通过电位滴定法控制活性物含量(通常0.5%-3%),并测试其“腐蚀速率”(铜片腐蚀等级≤1级)。

触变剂:保障“印刷不塌边”

触变剂(如氢化蓖麻油、气相二氧化硅)决定锡膏的触变性能(触变指数TI=3-5):印刷时受刮刀剪切力粘度骤降(易填充钢网孔),脱离后粘度快速回升(避免塌边)。

需通过旋转粘度计监控剪切速率与粘度的关系,确保触变稳定性。

溶剂:匹配“挥发节奏”

溶剂(如乙二醇醚、松油醇)需在预热阶段(80-150℃)逐步挥发(残留量≤5%),避免焊接时因剧烈挥发产生气泡。

需通过气相色谱(GC)控制溶剂沸点分布(多组分复配,沸点梯度20-30℃),确保挥发速率与工艺温度曲线匹配。

 工艺优化:从“混合”到“成型”的精准调控;

 原料合格后,工艺环节的核心是“让合金粉末与助焊剂均匀分散”“消除内应力与气泡”,同时保持性能稳定性,关键技术集中在3个环节:

 1. 预混:实现“初步分散”,避免粉末团聚

 合金粉末(密度7-8g/cm³)与助焊剂(密度1-1.2g/cm³)密度差异大,需先通过“低速预混”打破粉末团聚。

核心参数:转速:50-100rpm(避免高速剪切导致粉末氧化);

时间:10-15分钟(根据批量调整),确保助焊剂均匀包裹粉末表面,形成初步“湿粉”;

环境:氮气保护(氧含量≤1%),防止粉末在分散过程中二次氧化。

 2. 真空搅拌:达成“微观均匀”,控制粘度与触变

 预混后进入“真空搅拌”(核心工艺),通过“公转+自转”产生的剪切力与离心力,让助焊剂充分渗透粉末间隙,实现分子级分散。

关键技术设备:采用行星式真空搅拌机(公转转速300-600rpm,自转转速100-300rpm),通过差速旋转产生三维剪切力;

真空度:-0.095至-0.098MPa(避免搅拌时卷入空气形成气泡);

温度:30-40℃(略高于室温,降低助焊剂粘度,提升分散效率,但需低于溶剂沸点5-10℃,防止溶剂挥发);

时间:20-40分钟(通过在线粘度监测仪实时反馈,粘度达标即停止,避免过度搅拌导致触变剂失效)。

 3. 脱泡:消除“隐性缺陷”,保障焊点致密性

 搅拌后锡膏内部可能残留微量气泡(直径<50μm),需通过“真空脱泡”彻底去除。

核心是“阶梯式降压”:先维持-0.05MPa 5分钟(让小气泡聚合),再降至-0.098MPa 10分钟(让气泡上浮破裂),避免因瞬间降压导致锡膏“喷溅”。

脱泡后需通过“气泡检测仪”(激光散射法)检测,确保每100g锡膏中气泡数量≤5个(直径>20μm)。

 4. 分段过滤:拦截“异物”,适配精密印刷

 为满足细间距印刷(如0.3mm钢网孔),需通过“多级过滤”去除原料或工艺中引入的异物(如未分散的触变剂颗粒、金属杂质):

 粗滤:100-150μm滤网(拦截大颗粒团聚体);

精滤:20-50μm滤网(适配细间距印刷,如0201元器件需30μm以下滤网)。

过滤需在真空环境下进行,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助焊剂成分分离。

 5. 老化与均化:稳定性能,减少批次差异

 搅拌后的锡膏需在25±2℃、湿度40%-60%环境下“老化”2-4小时,让体系内应力释放,粘度与触变性能趋于稳定。

随后通过“循环均化”(低速搅拌10分钟)确保同批次锡膏性能偏差≤3%(如粘度波动≤500cP)。

 质量闭环:全链条检测,反向优化工艺;

 核心技术的落地依赖“检测-反馈-调整”的闭环,关键检测指标与优化逻辑:

 粘度与触变指数:通过Brookfield粘度计测试(25℃,剪切速率10s⁻¹时粘度100-300Pa·s,TI=3-5),若粘度偏高,需调整溶剂含量或搅拌时间;

金属载荷:通过热重分析(TGA)测试(合金粉占比88±1%),偏差超0.5%时需调整原料配比;

焊接性能:模拟实际工艺(印刷-回流焊),测试焊点外观(无虚焊、空洞率≤5%)、拉伸强度(≥20MPa),若出现空洞,需优化助焊剂活化剂含量或搅拌真空度;

存储稳定性:在5±2℃下存储3个月后,测试粘度变化率(≤15%),若稳定性差,需调整触变剂类型或溶剂挥发性。

 核心技术的本质是“平衡”

 锡膏生产的核心技术并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原料特性-工艺参数-应用场景”的动态平衡:例如细间距场景需更细的粉末与更高的触变性能,对应原料需控制更严格的粒径分布,工艺需提升搅拌分散效率;高温焊接场景(如汽车电子)需高熔点合金(Sn-Sb),对应助焊剂需匹配

锡膏生产的核心技术揭秘:从原料把控到工艺优化(图1)

更高的活化温度。

通过原料的精准把控、工艺的参数化调控、质量的全链条反馈,最终实现“锡膏性能与生产需求的无缝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