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无铅高温锡膏(SAC305)的焊接性能研究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返回列表

无铅高温锡膏SAC305(Sn-3.0Ag-0.5Cu,质量分数)是电子制造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无铅焊料之一,其熔点约217~220℃(高于传统锡铅焊料的183℃),因兼顾力学性能与工艺适配性,被广泛用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对可靠性要求严苛的领域。

焊接性能的研究核心围绕润湿性、焊点力学性能、工艺适配性及服役可靠性四大维度,以下从关键研究方向展开分析:

润湿性:焊接质量的基础保障

 润湿性是焊料在母材(如PCB焊盘、元器件引脚)表面铺展、润湿形成有效结合的能力,直接决定焊点是否存在虚焊、空洞等缺陷。

SAC305的润湿性研究聚焦于以下方面:

 1. 润湿性特征与对比

 SAC305的润湿性弱于传统锡铅焊料(Sn63Pb37),

主要原因是:熔点更高(217℃ vs 183℃),高温下焊料表面张力更大(约0.5~0.6 N/m,锡铅约0.4 N/m),铺展驱动力降低;

合金中Ag、Cu元素的存在可能增加表面氧化倾向,阻碍焊料与母材的直接接触。

 工艺条件下,SAC305的铺展面积比锡铅焊料小10%~15%,润湿角(与Cu母材)通常在25°~40°(锡铅约15°~25°),需通过工艺优化或材料改性改善。

 2. 影响润湿性的关键因素

 (1)助焊剂匹配:助焊剂是提升SAC305润湿性的核心。

研究显示,活性较高的助焊剂(含有机酸或卤素活化剂)可有效去除焊料与母材表面的氧化层(如CuO、SnO),降低界面张力。

例如,含氟化物或胺类活化剂的助焊剂可使SAC305的润湿角降至20°以下,接近锡铅水平,但需平衡活性与腐蚀性(避免残留导致后续电化学迁移)。

 (2)焊接工艺参数:

 峰值温度:需高于熔点30~50℃(通常240~260℃),温度不足会导致润湿不良,过高则可能引发助焊剂碳化、焊料氧化加剧;

升温速率与保温时间:过快升温易导致焊料飞溅,过慢则可能使焊料提前氧化,通常保温10~30s可平衡润湿性与工艺效率。

 (3)母材表面状态:Cu焊盘的表面处理(如OSP、ENIG、浸锡)显著影响润湿性。例如,ENIG(化学镍金)表面因Ni层均匀性好,SAC305在其上的润湿角比OSP(有机保焊膜)低5°~10°,但需避免Ni层腐蚀导致的“黑盘”缺陷。

 焊点力学性能:可靠性的核心支撑

 SAC305焊点的力学性能(强度、韧性、抗疲劳性)直接决定其在机械应力(振动、冲击)和热应力下的服役寿命,研究重点包括静态强度与动态疲劳特性。

 1. 静态力学性能

 (1)抗拉与剪切强度:SAC305焊点的抗拉强度约45~55 MPa,剪切强度约35~45 MPa,显著高于锡铅焊料(抗拉约30~40 MPa),这源于Ag3Sn和Cu6Sn5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强化作用——Ag3Sn颗粒均匀分布在Sn基体中,形成弥散强化,提升整体强度。

 (2)延展性:SAC305的延伸率约10%~15%,低于锡铅焊料(约20%~30%),脆性稍高。这是由于Ag含量较高时,过量Ag3Sn可能聚集形成脆性相,导致焊点在冲击载荷下易断裂(尤其在-40℃等低温环境中,脆性更明显)。

 2. 动态疲劳性能

 在汽车电子等高频振动或温度循环场景中,焊点的疲劳寿命是关键。研究表明:

 热循环疲劳:在-40℃~125℃循环条件下,SAC305焊点的疲劳寿命约为锡铅焊料的70%~80%。

主要原因是Sn基体的蠕变特性——高温下Sn的原子扩散速率加快,焊点在周期性热应力下易产生蠕变疲劳裂纹,且Ag3Sn与Sn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差异(Ag3Sn约16×10⁻⁶/℃,Sn约23×10⁻⁶/℃)会加剧界面应力集中。

振动疲劳:在10~2000Hz振动环境中,SAC305焊点的抗振动疲劳性能优于锡铅,因其较高的剪切强度可延缓裂纹扩展,但脆性问题可能导致裂纹一旦萌生则快速贯穿(需通过优化焊点形态,如增加焊点体积,缓解应力集中)。

 高温稳定性与IMC生长行为;

 SAC305在高温服役环境(如汽车引擎舱125~150℃)中的稳定性,核心取决于IMC层的生长规律——IMC是焊料与母材(如Cu)界面的结合层,过厚或形态异常会导致焊点脆性失效。

 IMC初始形成:焊接过程中,Sn与Cu快速反应生成Cu6Sn5 IMC,厚度约1~3μm,呈连续层状分布,是焊点结合的基础。

长期高温下的生长:在125℃老化条件下,Cu6Sn5会逐渐向Cu母材扩散,转化为更稳定的Cu3Sn IMC(脆性更高),且总IMC厚度随时间呈抛物线增长(遵循扩散定律)。研究显示,150℃老化1000小时后,IMC厚度可达5~8μm,此时焊点剪切强度下降约20%~30%。

抑制IMC过厚的措施:通过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如Ni、Sb、Co)可细化IMC晶粒,延缓其生长。例如,SAC305-Ni(添加0.05%Ni)可使150℃老化后的IMC厚度减少30%,因Ni可吸附在Cu界面,阻碍Sn原子扩散。

 工艺窗口与缺陷控制;

 SAC305的焊接工艺窗口(可稳定形成合格焊点的参数范围)较锡铅窄,需精准控制以减少缺陷(虚焊、桥连、焊球等),研究重点包括:

 峰值温度与保温时间:峰值温度低于240℃时,焊料熔融不充分,易出现虚焊;高于260℃时,助焊剂碳化、焊料氧化加剧,且可能导致PCB基材(如FR-4)热损伤。保温时间过短(<10s)润湿性不足,过长(>30s)则IMC过度生长,建议工艺窗口为245~255℃,保温15~25s。

焊膏印刷参数:钢网厚度(0.12~0.15mm)、开孔尺寸(匹配焊盘)影响焊膏量,过量易导致桥连,不足则焊点强度不足。SAC305焊膏的触变性需匹配印刷速度(30~50mm/s),避免印刷图形变形。

应用挑战与改进方向;

 尽管SAC305是主流无铅焊料,但其焊接性能仍存在优化空间:

 1. 润湿性提升:开发低卤素、高活性助焊剂(如基于松香与有机酸复合体系),或在焊膏中添加纳米颗粒(如TiO₂、ZnO)降低表面张力。

2. 脆性缓解:通过微合金化(添加0.1%~0.3%In或Bi)改善Sn基体的延展性,同时抑制Ag3Sn粗化。

3. 高温可靠性强化:针对汽车电子高温场景,可与高熔点焊料(如Sn-5Sb,熔点232℃)复合使用,提升极端温度下的抗蠕变能力。

 

SAC305无铅高温锡膏的焊接性能研究围绕“润湿性-力学性能-工艺适配-可靠性”展开,其高熔点、高强度特性使其适配汽车电子等高温场景,但润湿性稍差、脆性较高及工艺窗口窄是核心挑战。

通过助焊剂

无铅高温锡膏(SAC305)的焊接性能研究(图1)

优化、微合金化及工艺参数精准控制,可有效提升其焊接性能,满足严苛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