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锡膏的焊接温度和时间对焊点有什么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高温锡膏的焊接温度(尤其是峰值温度)和时间(包括预热、恒温、回流阶段的持续时间)是影响焊点质量、微观结构及可靠性的核心因素,影响可从焊点成形、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可靠性等维度分析:
焊接温度对焊点的影响;
焊接温度(尤其是回流阶段的峰值温度)直接决定焊锡的熔化状态、合金元素扩散及界面反应,主要影响包括:
1. 峰值温度过低(未达合理范围)
焊锡熔化不完全:若峰值温度低于锡膏熔点30℃以下(如SAC305熔点217℃,峰值<240℃),焊锡无法完全熔化,或仅部分熔化,导致润湿不良——焊点表面粗糙、不饱满,甚至出现“虚焊”(焊锡未与焊盘/引脚充分结合)。
空洞与气泡:低温下助焊剂活性不足,无法彻底去除焊盘/引脚表面的氧化层,焊锡与基材间存在氧化膜阻隔,易形成针孔或空洞;同时,助焊剂挥发物(溶剂、水分)可能因温度不足未完全排出,被困在焊点中形成气泡,降低焊点密度和导电性。
力学性能下降:未完全熔化的焊锡导致焊点内部结构疏松,结合力弱,拉伸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显著降低,易在振动或热循环中断裂。
2. 峰值温度过高(超过合理上限)
金属间化合物(IMC)层过厚:焊点界面(焊锡与铜焊盘/引脚间)会形成IMC(如Cu₆Sn₅、Ag₃Sn),这是保证焊点结合力的关键。
但高温会加速Cu、Ag等元素的扩散,导致IMC层过度生长(正常厚度应≤5μm)。
过厚的IMC层脆性大、韧性差,会使焊点抗剪切和抗弯曲能力下降,在应力作用下易脆断。
焊锡成分偏析:高温下焊锡中低熔点元素(如Sn)易优先挥发或向界面聚集,导致焊点内部成分不均匀(偏析),形成局部薄弱区,降低整体强度。
助焊剂失效与氧化:过高温度会使助焊剂(松香或有机成分)过度碳化或挥发,失去去除氧化层和防止二次氧化的作用,导致焊盘/引脚表面重新氧化,焊点出现“假焊”(外观完好但结合力差);同时,碳化的助焊剂残留可能腐蚀焊点,影响长期可靠性。
元件与基材损伤:高温可能导致PCB基材(如FR-4)变色、分层,元件封装(如塑料、陶瓷)变形、开裂,甚至内部芯片或引线键合失效,间接影响焊点可靠性。
焊接时间对焊点的影响;
焊接时间包括预热时间、恒温时间、回流阶段持续时间,各阶段时间不合理均会影响焊点质量:
1. 预热与恒温时间不足
助焊剂挥发不彻底:预热阶段未充分排出助焊剂中的溶剂和水分,回流时高温导致挥发物剧烈膨胀,形成锡珠、飞溅或焊点内部空洞,破坏焊点完整性。
温度不均匀:恒温时间不足会导致PCB和元件温度差异大(“温差”),回流时局部焊锡熔化速度不一致,易出现焊点大小不均、桥连(短路)等缺陷。
助焊剂活性未激活:恒温阶段是助焊剂去除氧化层的关键时期,时间过短会导致氧化层未完全清除,焊锡无法充分润湿焊盘/引脚,形成“冷焊”(焊点灰暗、结合力差)。
2. 回流阶段时间过长(峰值温度段持续过久)
IMC层过度生长:与高温的影响类似,长时间高温会加速合金元素扩散,使IMC层厚度超过临界值(如Cu₆Sn₅>5μm),焊点脆性显著增加,抗疲劳性能下降(尤其在高低温循环环境中易断裂)。
焊锡氧化加剧: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空气中(若回流炉氮气保护不足),焊锡表面易氧化形成氧化膜,导致焊点表面粗糙、光泽度下降,且氧化层会阻碍焊锡流动,进一步加剧润湿不良。
助焊剂完全碳化:过长时间高温会使助焊剂残留完全碳化,失去保护作用,甚至碳化产物可能与焊锡反应,形成脆性杂质,降低焊点纯度和强度。
3. 冷却时间与速率不当
冷却过慢:冷却阶段时间过长(速率<3℃/秒),焊锡晶粒会粗大化(从细小均匀的等轴晶变为粗大柱状晶),导致焊点韧性下降,抗冲击能力减弱。
冷却过快:若冷却速率>5℃/秒(尤其对厚PCB或大尺寸元件),焊点内部可能因热应力集中产生微裂纹,或与基材间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界面剥离,影响长期可靠性。
关键影响逻辑;
焊接温度和时间通过调控焊锡熔化状态、界面反应(IMC形成)、助焊剂活性、晶粒结构四大核心因素,最终影响焊点的:
外观质量:是否饱满、光亮,有无空洞、锡珠、桥连;
力学性能:强度(拉伸/剪切)、韧性(抗弯曲/冲击);
微观结构:IMC层厚度、晶粒大小、成分均匀性;
可靠性:抗热循环疲劳、抗振动、耐老化能力。
实际生产中需严格控制焊接温度(如SAC305峰值245~260℃)和时间(峰值段20~40秒),以平衡“充分熔化润湿”与“避免过度反应”,确保焊点既无虚焊、空洞等缺陷,又具
有合理的IMC层厚度和细密晶粒结构,最终保障电子组件的长期可靠性。
上一篇:生产厂家详解高温锡膏与低温锡膏的适用场景
下一篇:解释不同类型焊锡丝的用途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