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低温锡膏的焊接峰值温度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降低低温锡膏的焊接峰值温度,核心逻辑是从材料特性、工艺协同、界面优化三方面入手,通过降低焊料熔点、增强低温润湿能力、减少热需求等方式实现。
具体方法及技术原理:
优化焊料合金成分:降低基础熔点
焊料的熔点是决定峰值温度的核心因素,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形成更低熔点的共晶或近共晶体系,可直接降低焊接所需的最低峰值温度(通常峰值温度需高于熔点10-30℃)。
二元合金升级为多元低熔点合金:
传统Sn42Bi58共晶合金熔点为138℃,通过添加In(铟)、Zn(锌)等元素形成三元/四元合金,可进一步降低熔点。例如:
Sn-35Bi-5In合金:熔点降至125℃,峰值温度可控制在135-150℃(比Sn-Bi合金降低10-20℃);
Sn-20Bi-8Zn-2Ag合金:熔点约130℃,且因Ag、Zn的加入,焊点抗剪强度较纯Sn-Bi提升15%,避免低熔点导致的强度下降。
纳米级焊料颗粒改性:
利用纳米颗粒的“熔点降低效应”(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可降低合金熔化激活能),将Sn、Bi等粉体细化至50-100nm,其合金熔点可降低5-15℃。
例如,纳米Sn-Bi合金(粒径50nm)熔点降至128℃,峰值温度可降至140℃以下。
升级助焊剂配方:强化低温活性
助焊剂的核心作用是去除焊盘/元件引脚表面氧化层、降低焊料表面张力,若能在更低温度下实现高效活化,可减少对高温的依赖,从而降低峰值温度。
高活性低温助焊剂设计:
采用“复合有机酸+氟化物”体系:如将甲酸、丙二酸(传统活化温度≥150℃)替换为三氟乙酸、三氟甲磺酸(活化温度≤120℃),配合少量氟化铵(分解温度100-130℃),可在120-140℃下快速破除CuO、SnO等氧化膜,使焊料在更低温度下润湿。
添加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醚):降低焊料与焊盘的界面张力(从0.5N/m降至0.35N/m以下),促进焊料在低温下铺展,减少对高温的需求。
低挥发溶剂体系:
采用高沸点溶剂(如二乙二醇丁醚,沸点231℃)替代传统乙醇(沸点78℃),避免预热阶段溶剂过早挥发导致助焊剂失效,确保在较低峰值温度下仍有足够活性。
优化回流焊工艺参数:精准匹配低温需求
通过调整回流曲线的预热、回流阶段参数,减少“无效高温”,在满足焊料熔化与润湿的前提下降低峰值。
延长预热阶段,降低升温速率:
预热阶段(80-130℃)通过缓慢升温(0.5-1℃/s)和延长保温时间(180-240秒),使PCB、元件与焊膏均匀升温,减少局部温差。
此时,助焊剂充分活化,焊盘氧化层提前被清除,回流阶段只需较低温度即可完成润湿。
例如:某工艺将预热保温时间从120秒延长至200秒,峰值温度从160℃降至145℃仍实现95%以上的润湿率。
缩短峰值温度保持时间:
若焊料与助焊剂在低温下反应迅速(如高活性助焊剂+低熔点合金),可缩短峰值温度的保持时间(从60秒减至30-40秒),同时降低峰值温度。
例如,Sn-Bi-In合金在140℃保持30秒,与150℃保持60秒的焊接效果一致(焊点空洞率均<5%)。
气氛控制:减少氧化带来的高温需求
空气中的氧气会导致焊料和焊盘表面氧化,需更高温度才能破除氧化膜;而惰性气氛(氮气)或还原性气氛可抑制氧化,降低润湿所需温度。
氮气保护下的低温焊接:
在氧含量≤1000ppm的氮气环境中,焊料表面氧化速率降低80%,表面张力从0.5N/m降至0.3N/m,润湿角从45°降至25°(更易铺展)。
峰值温度可降低10-15℃:例如,空气中Sn42Bi58需170℃峰值温度,氮气中155-160℃即可实现同等润湿效果。
微量氢气混合气氛:
在氮气中混入1-3%氢气(还原性气氛),可主动还原已生成的氧化层(如CuO + H₂ → Cu + H₂O),进一步降低活化温度。
案例显示,此气氛下Sn-Bi合金焊接峰值温度可降至145℃,且焊点IMC(金属间化合物)层更均匀。
界面预处理:提升低温润湿基础
焊盘与元件引脚的表面状态直接影响焊料的润湿难度,优化表面处理可减少对高温的依赖。
低氧化倾向的表面处理:
优先选用ENIG(化学镍金)或浸锡(Immersion Sn)替代OSP(有机保焊膜):ENIG的镍金层氧化速率仅为OSP的1/5,在130℃即可实现良好润湿;浸锡层表面锡纯度高,低温下(140℃)即可与焊料中的Sn形成合金层。
超薄镀层设计:将焊盘镍层厚度从5μm减至2-3μm,减少热阻,使焊盘更快达到焊料熔化温度,间接降低峰值需求。
元件引脚预镀低熔点合金:
对元件引脚(如QFP、BGA)预镀Sn-Bi或Sn-In合金(熔点≤140℃),焊接时引脚镀层与锡膏焊料可在更低温度下互熔(如135℃即可形成共晶),无需高温即可实现冶金结合。
设计协同:降低局部热需求
PCB与元件的设计优化可减少热积累,使热量更均匀分布,从而降低整体峰值温度。
减小局部热容量:
缩减大尺寸元件(如连接器)的焊盘面积(减少20%),降低热惯性,使其更快达到焊接温度;
在PCB焊接区域设计镂空或开窗,减少散热阻碍,避免局部需要高温补偿。
热匹配性设计:
选用与焊料热膨胀系数(CTE)更接近的PCB基材(如高Tg FR-4,Tg≥170℃),减少热应力导致的焊点开裂风险,允许采用更低峰值温度(即使焊点强度略低,也可通过减少应力弥补)。
多维度协同实现低温化
降低低温锡膏焊接峰值温度需材料、工艺、界面、设计的协同优化:
核心路径:通过合金改性降低熔点(基础)→ 高活性助焊剂与气氛控制增强低温润湿(关键)→ 工艺与界面优化减少热需求(保障)。
实际效果:目前主流技术可将峰值温度从传统Sn-Bi的170-180℃降至140-160℃,特殊体系(如Sn-
Bi-In+氢气气氛)甚至可低至135℃,且焊点可靠性(热循环、振动测试)仍满足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标准。
上一篇:如何通过低温锡膏减少PCB热损伤
下一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低温锡膏合金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