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焊接材料的焊锡膏使用方法有哪些区别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8
不同焊接材料的焊锡膏(主要按合金成分分类)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核心源于合金熔点、物理特性及应用场景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储存、回温、印刷、回流焊参数、适用场景等多个环节,以下是详细对比:
1. 按合金成分分类及使用区别
焊锡膏的核心区别由合金成分决定,常见类型包括锡铅(Sn-Pb)、无铅(Sn-Ag-Cu、Sn-Cu等)、低温(Sn-Bi、Sn-In等) 三大类,使用方法差异如下
(1)锡铅焊锡膏(如Sn63Pb37、Sn60Pb40)
核心特性:熔点低(共晶Sn63Pb37熔点183℃)、成本低、焊接性能稳定,延展性好,但不符合RoHS环保要求。
使用区别:
储存与回温:需低温(2-10℃)储存,回温时间较短(约1-2小时),避免冷凝水;搅拌时(手动/自动)需均匀,防止铅成分沉淀。
印刷参数:粘度适中,钢网开孔可稍大(0.12-0.15mm厚),印刷压力较小(5-10N),速度中等(20-40mm/s),适合常规焊点(0402及以上元件)。
回流焊曲线:
预热阶段:80-120℃,升温速率≤3℃/s(避免助焊剂过快挥发);
恒温阶段:150-170℃,保持60-90s(活化助焊剂,去除氧化物);
回流阶段:峰值温度210-230℃(高于熔点25-40℃),保持10-20s(确保完全熔化);
降温速率≤4℃/s(减少焊点应力)。
适用场景:非环保要求场景(如军工、老旧设备维修)、对成本敏感且无环保限制的工业产品。
(2)无铅焊锡膏(如SAC305、SnCu0.7)
核心特性:符合RoHS环保要求,熔点高(SAC305熔点217℃,SnCu0.7熔点227℃),焊点强度高,但脆性略大,成本较高。
使用区别:
储存与回温:同样低温(2-10℃)储存,但吸湿性更强,回温时间需更长(2-4小时),回温后必须充分搅拌(自动搅拌3-5分钟),避免颗粒团聚。
印刷参数:粘度较高(因合金密度大),钢网需更精细(0.10-0.12mm厚,开孔缩小5-10%),印刷压力稍大(8-15N),速度较慢(15-30mm/s),适合精密元件(如BGA、QFP)。
回流焊曲线:
预热阶段:100-150℃,升温速率≤2.5℃/s(防止元件热冲击);
恒温阶段:180-200℃,保持80-120s(无铅合金氧化快,需更长时间活化助焊剂);
回流阶段:峰值温度240-260℃(SAC305)或250-270℃(SnCu),保持15-30s(确保高熔点合金完全熔化);
降温需快速(≤5℃/s),减少焊点脆性。
适用场景:环保要求高的领域(消费电子、医疗设备、汽车电子),需避免铅污染的场景。
(3)低温焊锡膏(如SnBi58、SnBiAg)
核心特性:熔点极低(SnBi58熔点138℃),适合热敏元件,但焊点强度较低、易氧化。
使用区别:
储存与回温:对湿度极敏感,需-5℃以下冷冻储存,回温时间≥4小时(完全去除冷凝水),搅拌时避免引入空气(防止气泡)。
印刷参数:粘度低、流动性好,钢网开孔需更小(0.08-0.10mm厚),印刷压力小(3-8N),速度慢(10-20mm/s),防止桥连(因流动性过好)。
回流焊曲线:
预热阶段:60-100℃,升温速率≤2℃/s(避免助焊剂提前挥发);
恒温阶段:110-130℃,保持40-60s(活化助焊剂);
回流阶段:峰值温度170-190℃(高于熔点30-50℃),保持5-15s(防止Bi元素偏析);
降温需缓慢(≤2℃/s),减少焊点裂纹(Bi脆性大)。
适用场景:热敏元件焊接(LED、传感器、柔性PCB、电池保护板)、低温多层板焊接(避免基材变形)。
不同焊接材料的焊锡膏使用方法差异,本质是合金熔点和物理特性决定的工艺参数调整,核心关注回流焊温度曲线、储存条件、印刷精度
,并结合元件特性(是否热敏)和环保要求选择,以确保焊点可靠性和元件安全性。
上一篇:生产厂家详解低温无卤锡膏的应用场景
下一篇:锡膏厂家详解小锡膏大作用:新能源汽车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