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详解小锡膏大作用:新能源汽车电池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8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尤其是锂电池)的生产与组装中,焊锡膏虽看似“微小”,却在关键连接环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直接影响电池的导电性、安全性和寿命。
作用核心体现在实现电池单体、模组及PACK的精密电气连接,并适配电池对“低损伤、高可靠、高效率”的严苛要求。
焊锡膏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电池(软包、圆柱、方形电芯)的结构从内到外分为电芯极耳/极柱→模组汇流排→PACK总正负极,焊锡膏主要用于这些层级的导电连接,具体场景包括:
1. 软包电池极耳焊接:软包电芯的铝塑膜内引出的极耳(铜/铝材质)需与模组的镍片/铜排连接,焊锡膏通过印刷或点涂后回流焊,实现极耳与汇流排的低阻连接。
2. 圆柱电池极柱连接:圆柱电芯顶部的正极柱(如钢壳/铝壳)与模组的连接片(镍带/铜带)焊接,焊锡膏可适配小尺寸极柱的精密连接,避免激光焊接的热应力集中。
3. 方形电池汇流排焊接:方形电芯的正负极柱通过汇流排(铜/铝复合排)串联/并联成模组,焊锡膏能实现大面积均匀焊接,降低接触电阻。
4. 电池管理系统(BMS)与电芯的信号连接:BMS的采样线(如镍片)与电芯极耳的微小焊点,需用低熔点焊锡膏避免高温损坏BMS芯片。
焊锡膏的“大作用”:适配电池的核心需求
新能源汽车电池对连接工艺的要求极端严苛——低接触电阻(减少能耗)、高机械强度(抗振动)、低热损伤(保护电芯)、高一致性(避免局部过热),而焊锡膏恰好通过其特性满足这些需求:
1. 低阻导电,提升电池能量效率
电池的连接电阻直接影响充放电效率和发热(焦耳定律)。
焊锡膏的合金成分(如无铅SAC305、高铜焊锡膏)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电阻率≤15μΩ·cm),且回流焊后形成的焊点均匀致密,接触电阻可低至1-5mΩ,远低于螺栓连接(通常>10mΩ),能减少电池包的“内阻损耗”,提升续航里程。
2. 低温焊接,避免电芯热损伤
锂电池的电芯(尤其是三元材料)对温度极其敏感:超过80℃可能导致电解液分解,超过120℃会引发隔膜收缩短路。
常规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的局部温度可达300-500℃,易造成极耳氧化、电芯鼓包;
而低温焊锡膏(如SnBi58,熔点138℃) 回流峰值温度仅170-190℃,且热量分布均匀,能将电芯本体温度控制在60℃以内,从根源避免热损伤。
3. 柔性连接,抵抗车载振动冲击
新能源汽车行驶中会经历持续振动(尤其是底盘电池包),焊点需具备一定的柔韧性以缓冲应力。
无铅焊锡膏(如SAC305)的焊点延展性>20%,能通过微小形变吸收振动能量,远优于刚性激光焊接(易脆断);
焊锡膏中的助焊剂残留形成的柔性薄膜,还能减少焊点与基材的电化学腐蚀(尤其在潮湿车载环境)。
4. 批量一致性,保障电池安全
电池模组由数十至上百节电芯组成,若个别焊点电阻异常(过高),会导致局部过热,引发热失控。
焊锡膏可通过自动化印刷(钢网+刮刀)实现“每节电芯焊点的锡量误差<5%”,回流焊过程中合金熔化均匀,确保所有焊点电阻偏差≤1mΩ,从工艺上避免“短板效应”,这是手工焊接或激光焊接难以实现的。
新能源汽车电池对焊锡膏的特殊要求(选型关键);
1. 无铅环保:电池属于车载核心部件,需符合RoHS 2.0等环保标准,禁用含铅焊锡膏,主流选用SAC305(Sn-Ag-Cu)或SnCu0.7无铅合金。
2. 高可靠性:需通过-40℃~125℃冷热循环测试(≥500次)、振动测试(10-2000Hz),焊点无裂纹、电阻变化率<10%,因此焊锡膏需添加抗氧化剂(如有机硅)和增强剂(如纳米镍粉)。
3. 适配异种材料焊接:电池极耳/极柱多为铜、铝、镍等异种金属,焊锡膏需含活性更强的助焊剂(如有机酸+氟化物复合体系),破除金属氧化层(尤其铝表面的Al₂O₃),实现异种材料的牢固结合。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焊锡膏的“小”体现在物理尺寸,“大作用”则体现在其通过精密连接、低温保护、高一致性三大核心特性,直接保障电池的能量效率、安全性和寿命。
随着电池向高电压(800V)、高集成(CTC/CTP)发展,焊锡膏正朝着“更低熔点(≤130℃)、更高强度(抗剪强度>30MPa)、更优导热性”进化,成为电池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基石”。
上一篇:不同焊接材料的焊锡膏使用方法有哪些区别
下一篇:焊锡膏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中的具体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