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焊锡膏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中的具体操作流程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8 返回列表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尤其是锂电池)生产中,焊锡膏的操作流程需严格适配电芯特性(软包/圆柱/方形)、连接场景(极耳-汇流排、极柱-连接片等)及质量要求(低阻、无热损伤、高一致性),核心流程可分为6大步骤,每个环节均需结合电池生产的特殊性进行精准控制:

前期准备:焊锡膏选型与基材预处理

1. 焊锡膏选型与状态调整

选型匹配:根据连接部位特性选择焊锡膏(如软包电芯铝极耳焊接选“高活性铝用焊膏”,含氟化物助焊剂破除Al₂O₃;BMS信号连接选“低温SnBi58焊锡膏”,熔点138℃避免芯片损伤)。

储存与回温:焊锡膏需在2-10℃冷藏(防止助焊剂失效),使用前提前4-6小时取出回温至室温(20-25℃),避免冷凝水混入。

搅拌脱泡:回温后用自动搅拌器(转速100-300rpm)搅拌2-3分钟,确保合金粉末与助焊剂均匀混合,消除气泡(气泡会导致焊点空洞)。

2. 基材(极耳/极柱/汇流排)预处理

清洁去氧化:

铜极耳/铜排:用不锈钢丝刷或等离子清洗(功率50-100W)去除表面CuO氧化层,露出新鲜铜面;

铝极耳:用专用酸性蚀刻液(如磷酸+氢氟酸混合液)轻蚀10-30秒,破除致密Al₂O₃层(关键:蚀刻后需用去离子水冲洗并热风烘干,避免残留液体腐蚀电芯);

镍带/钢壳极柱:用酒精擦拭去除油污,必要时用微弧氧化处理增加表面粗糙度(提升焊锡附着力)。

尺寸修整:极耳需裁切至统一长度(误差≤0.1mm),汇流排边缘去毛刺(防止刮伤电芯或焊锡膏涂覆不均)。

 焊锡膏涂覆:精准控制锡量与位置

根据连接部位的形状和精度要求,选择不同涂覆方式,核心目标是“锡量均匀、位置精准(偏差≤0.05mm)”:

 1. 钢网印刷(主流批量生产方式,适合软包/方形电芯模组)

 适用场景:软包电芯极耳(多片并列)与汇流排连接、方形电芯汇流排大面积焊接(如CTP模组)。

操作步骤:

钢网设计:根据焊点尺寸定制钢网(厚度0.1-0.3mm,开孔形状与极耳匹配,如长方形/圆形,开孔精度±0.02mm);

印刷参数:刮刀压力5-10N/cm²,速度20-50mm/s,脱模速度5-10mm/s(避免锡膏粘连钢网导致缺锡);

关键控制:每印刷50-100片清洁钢网(用酒精+无尘布擦拭),防止开孔堵塞(尤其细小组件,如BMS采样点)。

 2. 点胶/点涂(适合异形件或小批量,如圆柱电芯极柱)

 适用场景:圆柱电芯极柱(直径3-5mm)与镍带连接、方形电芯极柱边角等非平面部位。

操作步骤:

设备:高精度点胶机(配针筒+不锈钢针头,针头直径0.2-0.5mm);

参数:点胶压力0.1-0.3MPa,时间0.05-0.2s,锡量控制在0.5-2mg/点(根据焊点大小调整,避免溢锡污染电芯);

定位:通过视觉系统(精度±0.01mm)对准极柱中心,确保锡膏落在连接区域中心(偏差>0.1mm易导致虚焊)。

 元件定位:连接部件精准贴合

 将待焊接的部件(如汇流排、镍带)精准放置在涂覆好焊锡膏的基材上,确保“无偏移、无翘曲”:

 定位设备:自动化移栽机(配真空吸盘或机械夹爪),结合视觉定位(2D/3D相机)识别基材与部件的基准点(如极耳边缘、汇流排定位孔);

贴合要求:

软包电芯极耳与汇流排:极耳需完全覆盖焊锡膏区域(露出部分≤0.5mm),汇流排压合力度5-10N(避免压溃极耳,同时确保焊锡膏均匀接触);

圆柱电芯极柱与镍带:镍带中心与极柱中心偏差≤0.2mm,镍带边缘距电芯壳体≥1mm(防止短路)。

 回流焊接:核心升温曲线控制(避免电芯损伤)

 回流焊是焊锡膏实现冶金结合的关键步骤,需严格控制温度曲线,确保“焊锡熔化充分、电芯温度不超标”:

 1. 温度曲线四阶段(以SnBi58低温焊锡膏为例,熔点138℃)

 预热段(25℃→100℃,耗时60-90s):缓慢升温,蒸发焊锡膏中溶剂(避免剧烈沸腾导致锡膏飞溅),同时激活助焊剂(开始破除金属氧化层);核心控制:升温速率≤1℃/s(防止电芯内部应力突变)。

恒温段(100℃→130℃,耗时30-60s):助焊剂充分反应,彻底清除氧化层;控制电芯本体温度≤60℃(通过热电偶贴电芯表面监测)。

回流段(130℃→180℃,耗时20-30s):焊锡膏达到熔点(138℃)后完全熔化,形成焊料合金层;峰值温度控制在170-180℃(高于熔点30-40℃,确保润湿),且峰值时间≤10s(避免助焊剂过度挥发导致焊点干枯)。

冷却段(180℃→50℃,耗时30-60s):快速冷却(冷却速率1-2℃/s),促使焊料合金结晶致密(提升焊点强度);最终电芯温度降至50℃以下再出焊炉。

2. 设备与环境控制

 回流焊炉:选用“分区控温式隧道炉”(8-10温区),每个温区温差≤±2℃;

保护气氛:对铝极耳焊接或高要求场景,通入氮气(氧含量≤50ppm),减少焊锡氧化(尤其SnBi合金易氧化)。

 焊接后处理:清洁与初步检测

 1. 助焊剂残留清洁(按需进行)

 若焊锡膏为“免清洗型”(含低残留助焊剂),可省略清洁;若为“松香型”(高残留),需用异丙醇(IPA)或专用清洗剂超声清洗(功率300W,时间30-60s),去除残留助焊剂(防止后续腐蚀或绝缘不良)。

 2. 外观检测

 自动化AOI(自动光学检测):识别焊点有无虚焊(焊锡未完全润湿)、桥连(相邻焊点短路)、针孔(气泡导致)、缺锡(锡量不足)等缺陷,精度≥0.05mm。

 质量终检:确保可靠性达标

 1. 电气性能检测

 接触电阻测试:用微欧计(精度1μΩ)测每个焊点电阻,要求≤5mΩ(软包极耳)或≤3mΩ(汇流排),且同批次偏差≤1mΩ。

 2. 机械强度检测

 抗剪测试:用推拉力计测焊点抗剪强度,要求≥15N(极耳焊接)、≥30N(汇流排焊接),断裂位置需在焊料层(而非基材或界面,避免虚焊)。

 3. 可靠性验证(抽样)

 冷热循环测试:-40℃~85℃循环500次,每次循环30min,测试后焊点电阻变化率≤10%,无裂纹;

振动测试:10-2000Hz扫频振动,加速度20G,持续4小时,焊点无脱落、电阻无突变。

 不同电芯类型的流程差异

 软包电芯:极耳薄(0.1-0.3mm),涂覆锡量需更精准(避免压溃极耳),回流时需用治具固定极耳(防止受热翘曲);

圆柱电芯:极柱小(直径3-5mm),点涂锡量控制在0.5-1mg/点,回流时需保护电芯壳体(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钢壳变形);

方形电芯:汇流排面积大(10-50cm²),钢网印刷需保证锡量均匀(边缘与中心锡量差≤10%),防止局部过热。

 

 焊锡膏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中的操作流程,核心是“精准控制”——从焊锡膏选型、涂覆量到回流温度,每个环节都需适配电池“低热损伤、高一致性”的特殊要求。

通过自动

焊锡膏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图1)

化设备(印刷/点胶/回流炉)与严格的检测标准,最终实现“低阻、牢固、安全”的电池连接,为电池包的能量效率和可靠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