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银无铅锡膏的润湿性改进与焊点强度测试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低银无铅锡膏(如SAC0307等银含量≤0.3%的合金)因银用量减少导致润湿性和焊点强度下降,需通过材料优化、工艺调控、精准测试三方面系统性改进基于行业研究与实践的解决方案:
润湿性改进技术(核心挑战:银含量降低导致界面活性不足)
1. 合金成分协同优化
添加微量活性元素:
铋(Bi):在SAC0307中添加1.4%Bi(如Sn57.6Bi1.4Ag),可将熔点降至139℃,同时Bi与Sn形成共晶相,提升液态焊料流动性,润湿性评级从3级提升至2级(参考摘要9)。
镍(Ni):添加0.05%Ni(如SnCu0.7Ni0.05),Ni作为表面活性元素可降低焊料/焊盘界面张力,铺展面积提升15%(参考摘要2)。
碳纳米管增强相:
采用镀镍碳纳米管(镀层厚度5-10nm),通过机械混合或超声分散均匀分布于焊膏中。碳纳米管可与熔融焊料形成冶金结合,抑制Cu₆Sn₅金属间化合物(IMC)晶粒粗化,同时提升焊料铺展能力(润湿性测试中铺展直径从3.2mm增至4.1mm,参考摘要3)。
2. 助焊剂体系强化
高活性配方设计:
活性剂:采用“有机酸+胺类”复合体系(如谷氨酸+三乙醇胺),酸值控制在20-25mgKOH/g,确保焊盘氧化层高效去除。
溶剂:选用二乙二醇丁醚(沸点171℃)与丙二醇甲醚(沸点120℃)复配,平衡挥发性与润湿性,减少焊接飞溅(参考摘要6)。
抗氧化涂层:
焊粉表面包覆纳米Al₂O₃薄膜(厚度5nm),配合助焊剂中添加0.5%抗坏血酸,可使焊粉氧化增重率从0.3%/月降至0.05%/月,显著提升焊接时的界面活性(参考摘要1)。
3.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回流曲线定制:
预热段(100-150℃):升温速率控制在1-2℃/s,充分激活助焊剂活性。
峰值温度:比合金液相线高20-30℃(如SAC0307液相线217℃,峰值设为240-250℃),驻留时间60-80秒,确保焊料充分润湿(参考摘要7)。
氮气保护焊接:
回流炉内通入99.99%高纯氮气(氧含量<50ppm),可使低银焊膏润湿性评级从2级提升至1级,焊点空洞率从12%降至5%以下(参考摘要9)。
焊点强度测试方案(核心指标:剪切强度、跌落可靠性、热循环寿命);
1. 基础力学性能测试
剪切强度测试:
采用微焊点剪切测试仪(如DAGE 4000),对BGA焊点(直径0.4mm)施加100-200N的剪切力,记录断裂载荷与位移曲线。
低银锡膏(SAC0307)剪切强度约为35-40MPa,添加0.1%碳纳米管后可提升至45-50MPa(参考摘要3)。
拉力测试:
通过推拉力计(如Shimpo FGV-50XY)对QFP引脚(引脚宽度0.3mm)进行垂直拉力测试,合格标准为拉力≥5N(参考摘要7)。
2. 可靠性寿命评估
跌落与振动试验:
跌落测试:按JEDEC JESD22-B111标准,PCB板从1.5m高度自由跌落至水泥地面,记录焊点断裂面积与电阻变化。
低银锡膏焊点在500次跌落循环后断裂面积<30%为合格(参考摘要1)。
振动测试:采用正弦扫频振动(5-2000Hz,加速度10g),监测焊点电阻变化,失效判定标准为电阻突变>10%(参考摘要1)。
热循环试验:
按IPC-9701标准进行-40℃至125℃冷热循环(周期30分钟),每500次循环后检测IMC层厚度(要求≤3μm)与焊点裂纹扩展情况。
低银锡膏添加Ni后,热循环寿命可从800次提升至1200次(参考摘要2)。
3. 微观结构分析
IMC层表征:
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焊点界面IMC层形貌,低银锡膏的Cu₆Sn₅层厚度应控制在2-3μm(Ag₃Sn相面积占比<5%),避免脆性相导致裂纹(参考摘要3)。
断口分析:
对失效焊点进行拉断/剪断试验后,通过SEM+EDS分析断口成分,若发现大量Ag₃Sn或Cu₆Sn₅脆性相聚集,需调整合金成分(如降低Ag含量或添加Bi)(参考摘要9)。
技术组合,低银无铅锡膏的润湿性可达到与高银锡膏相当的水平,焊点强度提升20%-30%,同时成本降低30%-40%,满足消费电子、LED照明
等领域的可靠性要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产品场景(如是否高温服役)选择适配的改进方案。
上一篇:锡膏储存稳定性提升技术及长效保存方案
下一篇:生产厂家详解锡膏印刷过程参数优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