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锡膏合金成分对SMT焊接强度的影响分析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返回列表

锡膏的合金成分是影响SMT焊接强度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改变焊点的微观结构(如金属间化合物形态、晶粒大小)、力学性能(如硬度、延展性)及界面结合状态,直接决定焊接强度及可靠性。

常见合金体系出发,分析其对焊接强度的具体影响:

核心合金元素的基础影响;

 锡膏合金以锡(Sn)为基体,通过添加银(Ag)、铜(Cu)、铋(Bi)、镍(Ni)、锑(Sb)等元素调整性能,不同元素的作用如下:

 锡(Sn):作为基体,提供基本的延展性和流动性,但纯锡焊点强度低、易发生“锡须”生长,需与其他元素合金化。

银(Ag):提高合金强度和熔点,促进形成Ag₃Sn金属间化合物(IMC),增强焊点硬度;但过量Ag会导致IMC层粗化,降低焊点韧性。

铜(Cu):降低合金熔点,促进与PCB焊盘(Cu)形成Cu₆Sn₅ IMC,改善界面结合力;适量Cu可细化晶粒,提高焊点抗疲劳性能,但过量会导致IMC层过厚,引发界面脆化。

 典型合金体系对焊接强度的影响;

 1. Sn-Ag-Cu(SAC)系列(无铅主流)

 SAC合金是SMT中最常用的无铅体系,其强度与Ag、Cu含量密切相关:

 低Ag型(如SAC0307:Sn-0.3Ag-0.7Cu):Ag含量低(0.3%),Ag₃Sn颗粒少且细小,焊点延展性较好,抗冲击强度较高;但高温强度略低,长期热循环后强度保持率中等。

适合消费电子等对成本敏感、冲击载荷为主的场景。

中Ag型(如SAC305:Sn-3.0Ag-0.5Cu):Ag含量3%,形成较多Ag₃Sn IMC,焊点硬度和高温强度显著提高,热循环下抗疲劳性能优异;但延展性略低,冲击强度稍逊于低Ag型。

适合汽车电子、工业设备等高温、长期服役场景。

高Ag型(如SAC405):Ag含量进一步增加(4%),Ag₃Sn颗粒粗化,IMC层增厚,焊点脆性上升,易在应力下开裂,焊接强度反而下降,实际应用较少。

 2. Sn-Cu系列(低成本无铅)

 典型如Sn-0.7Cu,仅含Cu元素:

 熔点较高(227℃),焊接时易因高温导致PCB或元件受损,形成的焊点IMC层(Cu₆Sn₅)较厚且不均匀,界面结合力较弱,整体焊接强度低于SAC系列。

优势是成本低,但抗疲劳性和热稳定性较差,适合低可靠性要求的简单电路。

 3. Sn-Bi系列(低温无铅)

 如Sn-58Bi(共晶合金,熔点138℃):

 熔点极低,适合热敏元件焊接,但Bi是脆性元素,会形成脆性Bi相和Sn-Bi共晶组织,焊点整体脆性高,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显著低于SAC系列,且低温下易发生“Bi偏析”,导致焊点长期使用后强度骤降。

仅适合对焊接温度敏感(如LED、柔性基板)且无力学载荷的场景。

 4. 含微量添加元素的合金(高性能优化)

 通过添加Ni、Sb、In等元素改善SAC性能:

 加Ni(如SAC305-Ni):Ni可细化Ag₃Sn和Cu₆Sn₅晶粒,抑制IMC层过度生长,减少界面脆化,使焊接强度提高10%-15%,抗热疲劳性能更优。

加Sb(如SAC305-Sb):Sb固溶于Sn基体,提高合金高温强度和硬度,适合高温服役场景,但过量会增加脆性。

加In:降低熔点,改善润湿性,同时提高焊点延展性,但成本较高,适合特殊低温需求。

 关键机制:金属间化合物(IMC)的作用

 焊接强度的核心取决于焊点与基板/元件引脚间的IMC层:

 合金成分决定IMC的类型(如Ag₃Sn、Cu₆Sn₅)、厚度和均匀性:IMC层过薄(<1μm)则界面结合力不足;过厚(>5μm)则因脆性导致焊点易断裂。

SAC系列通过Ag、Cu的协同作用,可形成薄而均匀的IMC层,平衡强度与韧性;而Sn-Cu、Sn-Bi等体系易形成厚且粗糙的IMC,导致强度下降。

 锡膏合金成分通过调控IMC形态、晶粒结构及力学性能(强度、韧性、耐热性)影响焊接强度:

 SAC系列(尤其是中低Ag型)综合性能最优,是平衡强度与可靠性的首选;

低成本体系(Sn-Cu)强度较低,适合简单场景;

低温体系(Sn-Bi)强度差,仅限特殊需求;

添加Ni、Sb等元素可进一步优化高强度场景的焊接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