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细间距元件印刷中锡膏的流变学特性优化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返回列表

在细间距元件(如引脚间距≤0.4mm的QFP、CSP、BGA等)的SMT印刷中,锡膏的流变学特性是决定印刷精度的核心因素。

细间距场景下,钢网开孔尺寸小(孔径≤0.25mm,深宽比≥1.5)、印刷间隙窄,锡膏需同时满足“高效填充开孔”“精准脱模”“抗坍塌/桥连”三大要求,而这些均依赖于对流变学特性(粘度、触变性、屈服应力、粘弹性等)的精准调控。

核心需求、关键参数及优化路径展开分析:

细间距印刷对流变学特性的核心要求;

细间距印刷的核心矛盾是“填充性”与“形状保持性”的平衡:

填充性:锡膏需在刮刀剪切作用下快速降低粘度,充分流入微小开孔(避免“少锡”“空焊”);

形状保持性:印刷后(脱离剪切)锡膏需快速恢复粘度,在焊点上保持清晰轮廓(避免“坍塌”“桥连”);

脱模性:从钢网开孔脱离时,锡膏需减少残留、无拉丝(避免“堵网”“锡珠”)。

 关键流变学参数的影响及优化目标;

 1. 粘度与剪切变稀特性(假塑性)

 粘度是锡膏流动阻力的量化指标,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剪切变稀)是填充性的关键。

 细间距需求:

高剪切速率下(刮刀刮过钢网,剪切速率100-1000 s⁻¹):粘度需足够低(通常50-150 Pa·s),确保锡膏能克服开孔壁阻力,完全填充微小开孔(尤其是深宽比>1.2的开孔)。

低剪切速率下(印刷后静置,剪切速率<1 s⁻¹):粘度需快速回升至较高水平(通常>500 Pa·s),防止焊点因自重流动导致桥连。

优化方向:

通过助焊剂体系调控:增加低分子量树脂(如改性松香)或高沸点溶剂(如乙二醇乙醚)比例,降低高剪切下的内摩擦;同时引入触变剂(如气相二氧化硅)增强低剪切下的结构强度。

匹配粉末特性:细间距需用Type 5(20-38μm)或Type 6(10-20μm)粉末(比表面积大),但需通过助焊剂粘度补偿(如降低助焊剂基料粘度),避免整体粘度过高。

 2. 触变性(剪切历史依赖性)

 触变性描述锡膏在持续剪切下粘度随时间降低、停止剪切后粘度恢复的能力(通常用触变指数TI=η₁₀/η₁₀₀衡量,η为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

 细间距需求:

TI需适中(3-5):TI过低(<3),粘度恢复慢,印刷后易坍塌;TI过高(>5),锡膏在开孔中易“结构化”,导致填充不充分或脱模时残留(堵网)。

恢复速率快:停止剪切后(如刮刀离开开孔),1-2秒内粘度恢复至初始值的80%以上,确保焊点形状稳定。

优化方向:

调整触变剂类型与含量:气相二氧化硅(纳米级)通过氢键形成三维网络,是常用触变剂,添加量3%-5%可调控TI至目标范围;过量(>6%)会导致触变性过强,填充困难。

助焊剂树脂选型:采用氢化松香(分子链更规整)替代普通松香,可增强触变网络的恢复能力,减少剪切后的粘度滞后。

 3. 屈服应力

 屈服应力是锡膏从“固态”转为“流动态”所需的最小应力,直接决定抗坍塌能力。

 细间距需求:

屈服应力需在10-30 Pa:过低(<10 Pa),焊点易因重力或表面张力流动(桥连);过高(>30 Pa),锡膏难以被刮刀剪切推动,无法填充微小开孔(尤其0.2mm以下孔径)。

优化方向:

平衡触变剂与溶剂比例:触变剂形成的网络强度决定屈服应力,增加触变剂(如有机膨润土)可提高屈服应力,需配合适量溶剂(如二乙二醇丁醚)降低网络刚性,避免屈服应力过高。

粉末表面处理:对锡粉进行偶联剂(如硅烷)处理,增强粉末与助焊剂的界面结合力,可在不增加触变剂的前提下提高屈服应力(10%-15%)。

 4. 粘弹性(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

 锡膏是粘弹性流体,G’(弹性,抵抗变形)与G”(粘性,促进流动)的比值决定其脱模与抗变形能力。

 细间距需求:

印刷填充阶段(高剪切):G”>G’(粘性主导),利于流动填充;

脱模与静置阶段(低剪切):G’>G”(弹性主导),确保锡膏从钢网开孔中“弹离”(减少残留),且焊点不易因外力变形。

弹性恢复率适中:脱模时弹性过强(G’/G”>2)易导致拉丝;弹性过弱(G’/G”<1)则脱模残留多(堵网)。

优化方向:

调整助焊剂弹性体比例:添加少量丁腈橡胶(NBR)或聚丁二烯等弹性树脂(1%-3%),可提高G’,增强脱模后的形状稳定性;过量会导致G’过高,填充困难。

控制粉末体积分数:细间距锡膏粉末含量通常为85%-88%(体积分数),过高(>88%)会使G’骤增,流动性下降;过低(<85%)则G”占比过高,易坍塌。

 多维度优化路径(配方+工艺协同)

 1. 配方层面:靶向调控流变参数

 助焊剂体系:

溶剂:选用高沸点(180-220℃)、低粘度溶剂(如二丙二醇甲醚),平衡流动性与挥发速率(避免印刷中过早干涸)。

触变剂复合:气相二氧化硅(提供快速恢复)+ 有机改性黏土(增强结构强度),按2:1比例复配,可稳定TI在4左右。

锡粉特性:

粒径分布:Type 6粉末(D50=15μm)+ 少量Type 5(D50=25μm),提高堆积密度,减少助焊剂用量(降低坍塌风险)。

球形度:≥0.9,减少颗粒间摩擦,降低高剪切下的粘度。

 2. 工艺层面:匹配流变特性

 印刷参数:

刮刀速度:10-25 mm/s(细间距宜低),确保剪切速率与锡膏剪切变稀特性匹配(避免速度过快导致粘度未充分降低)。

刮刀压力:5-10 N/cm(根据锡膏屈服应力调整),压力需略高于屈服应力以促进流动,但避免过高导致钢网变形。

脱模速度:0.5-1 mm/s(慢脱模),配合锡膏弹性恢复特性,减少开孔残留。

环境控制:

温度:23±2℃(温度每升高1℃,粘度下降5%-8%),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流变特性不稳定。

湿度:50±10%RH,防止锡膏吸潮(增加粘度)或溶剂过快挥发(降低流动性)。

 3. 验证与反馈

 通过动态流变仪(测试G’、G”随剪切速率的变化)、粘度计(测定不同剪切下的粘度曲线)、印刷缺陷率统计(桥连、少锡、堵网占比)验证优化效果,目标是细间距印刷缺陷率≤0.1%/焊点。

 

 细间距印刷中锡膏流变学特性优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通过配方调整(触变剂、粉末、助焊剂)精准调控粘度-剪切响应、触变恢复速率、屈服应力及粘弹性比例,

详解细间距元件印刷中锡膏的流变学特性优化(图1)

同时匹配印刷工艺参数(速度、压力、环境),最终实现“填充充分、脱模干净、形状稳定”的印刷效果,为后续焊接可靠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