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性汽车电子中锡膏的耐高温与振动性能测试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在高可靠性汽车电子领域(如发动机控制模块、ADAS传感器、底盘电子等),锡膏作为核心焊接材料,耐高温与振动性能直接影响焊点长期可靠性。
测试目的、标准依据、关键方法及评估指标展开说明:
耐高温性能测试;
汽车电子常面临极端温度环境(如发动机舱-40℃~150℃、变速箱附近可达180℃),锡膏需耐受长期高温老化及冷热循环冲击,避免焊点脆化、开裂或金属间化合物(IMC)异常生长。
1. 高温老化测试
目的:评估锡膏在长期高温下的稳定性(如焊点强度、IMC层厚度、氧化程度)。
标准:参考IPC-TM-650 2.6.2.1(高温存储)、ISO 16750-4(汽车电子环境试验)。
方法:
将焊接完成的样品(如QFP、BGA焊点)置于恒温箱中,设定温度(如125℃、150℃、180℃),持续老化(如1000h、2000h)。
定期取出样品,测试焊点剪切强度(用推拉力计,速率50μm/s)、拉伸强度,观察强度衰减趋势(合格标准:强度保留率≥80%)。
金相切片+SEM/EDX分析:观察IMC层(如Cu₆Sn₅)厚度(高温下IMC过度生长会导致焊点脆化,合格标准:150℃老化1000h后IMC厚度≤5μm),及是否出现空洞、氧化相(如SnO₂)。
2. 高低温循环测试
目的:模拟昼夜温差、环境温度骤变对焊点的疲劳损伤(热应力导致焊点反复伸缩,引发裂纹)。
标准:参考IPC-TM-650 2.6.7(温度循环)、SAE J1455(汽车电子振动与温度测试)。
方法:
温度范围:根据应用场景设定,如-40℃~125℃(通用电子)、-55℃~150℃(发动机舱)。
循环参数:高温/低温停留时间30~60min,升降温速率5~10℃/min,循环次数500~1000次。
失效检测:
电性能监控:循环中实时监测焊点电阻(合格标准:电阻变化率≤10%),电阻突变表明裂纹贯通。
无损检测:用声学显微镜(SAM)检测焊点内部空洞/裂纹(空洞率≥20%为失效)。
破坏性分析:循环后做焊点剪切试验,观察断口形貌(若断口位于IMC层或焊料内部,表明疲劳失效)。
耐振动性能测试;
汽车行驶中持续承受振动(如发动机振动10~500Hz、路面颠簸10~2000Hz),焊点需抵抗周期性机械应力,避免疲劳断裂(尤其高频振动下,焊点易在焊盘边缘、引线根部产生裂纹)。
1. 正弦振动测试
目的:评估焊点在特定共振频率下的抗疲劳能力(共振时振动应力最大,易引发失效)。
标准:参考ISO 16750-3(机械负荷)、IPC-TM-650 2.6.32(振动测试)。
方法:
将样品固定在振动台,沿X/Y/Z轴方向分别测试,频率范围10~2000Hz,扫频速率1oct/min。
加速度:根据场景设定,如底盘电子10~20G,发动机舱20~30G,持续时间2~4h/轴。
失效判据:振动中焊点电阻突变(≥50%),或振动后焊点剪切强度下降≥30%,或SEM观察到贯穿性裂纹。
2. 随机振动测试
目的:模拟真实路面复杂振动频谱(宽频随机振动),更接近实际工况。
标准:参考SAE J1455(随机振动剖面)、ISO 16750-3。
方法:
振动频谱:按汽车电子分区(如乘客舱、发动机舱)设定功率谱密度(PSD),例如10~2000Hz内PSD为0.1~1g²/Hz,总均方根加速度(Grms)5~10g。
持续时间:通常10~20h/轴(累计60h三维振动)。
检测手段:
激光测振仪:监测焊点振动位移(位移过大易导致应力集中)。
显微观察:振动后检查焊盘剥离、引线断裂(失效比例≤5%为合格)。
3. 温振复合测试
目的:模拟实际环境中温度与振动的协同作用(热应力+机械应力叠加,加速失效)。
方法:在高低温循环(如-40℃~125℃)中叠加随机振动(如Grms=8g),循环500次后评估焊点可靠性(测试指标同上述单一测试)。
核心评估指标总结;
性能类型 关键指标 合格标准(参考)
耐高温 IMC层厚度(150℃/1000h) ≤5μm
焊点剪切强度保留率(高温老化后) ≥80%
温度循环后电阻变化率 ≤10%
耐振动 随机振动后焊点失效比例 ≤5%
振动后剪切强度下降率 ≤30%
温振复合 复合循环后无贯穿性裂纹 金相/SEM观察无裂纹
锡膏配方对性能的影响;
高可靠性汽车电子锡膏通常采用:
合金体系:无铅锡膏(如SAC305+Ni,提高高温强度)、中温锡膏(如Sn-Bi-Ag,降低回流温度但需优化振动疲劳性);
助焊剂:高活性无卤型(减少焊点空洞)、高温稳定型(避免200℃以上分解导致焊点氧化)。
测试需结合具体配方,针对性验证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可靠性。
上一篇:锡膏的助焊剂化学组成与残留物清洁工
下一篇:N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