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锡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解决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在锡膏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多与焊接缺陷、锡膏性能异常或工艺参数不当相关,典型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帮助快速定位和处理:
焊接缺陷类问题
1. 虚焊(开路)
现象:焊点表面无光泽,元器件与焊盘连接不牢固,电气导通不良。
可能原因:
焊盘或元器件引脚氧化(表面有氧化物阻碍焊接)。
锡膏量不足(印刷厚度不够或钢网堵塞)。
回流温度不足(未达到锡膏熔点,或保温时间过短)。
助焊剂活性不足(无法有效清除氧化层)。
解决措施:
焊接前用酒精或专用清洁剂擦拭焊盘和引脚,去除氧化层。
检查钢网开孔尺寸,调整印刷参数(如压力、速度),确保锡膏量充足。
重新优化回流焊温度曲线,确保峰值温度达到锡膏熔点以上(无铅锡膏需≥217℃,有铅≥183℃),并保证足够的液相线时间(30-60秒)。
更换活性更高的助焊剂类型(如RA级助焊剂)。
2. 桥连(短路)
现象:相邻焊盘间的锡膏熔化后连接,导致电路短路。
可能原因:
锡膏印刷量过多(钢网孔径过大或开口间距过小)。
回流温度过高或升温速率过快,锡膏流动性过强。
元器件贴装偏移,导致焊盘间距缩小。
锡膏颗粒过粗,不适合精密焊盘。
解决措施:
减小钢网开孔尺寸或增加焊盘间的钢网间距,必要时使用阶梯钢网。
降低回流焊峰值温度(如无铅锡膏峰值控制在235-240℃),延长预热阶段时间,减少锡膏熔化时的流动性。
校准贴片机精度,确保元器件贴装位置准确。
更换细颗粒锡膏(如4号粉或5号粉,颗粒直径20-38μm)。
3. 气孔(空洞)
现象:焊点表面或内部出现气泡,影响机械强度和导电性。
可能原因:
锡膏受潮(回温不充分,或储存环境湿度高)。
助焊剂挥发过快(预热阶段升温速率过高)。
锡膏搅拌时混入空气,或印刷时产生气泡。
焊盘表面有油污或污染物。
解决措施:
严格执行锡膏回温流程(4-8小时室温静置),储存环境湿度控制在60% RH以下。
调整预热段升温速率(≤3℃/秒),延长预热时间,让助焊剂逐步挥发。
搅拌锡膏时沿同一方向缓慢搅拌,避免剧烈晃动;使用真空搅拌机去除气泡。
焊接前清洁焊盘,去除油污或污染物。
4. 焊球飞溅
现象:焊点周围出现细小锡球,可能导致短路或可靠性隐患。
可能原因:
锡膏中助焊剂含水量过高(受潮)。
回流焊升温速率过快,助焊剂急速挥发推动锡粉飞溅。
钢网开孔边缘粗糙,印刷时锡膏拉丝。
解决措施:
废弃受潮锡膏,严格控制储存和回温环境。
降低预热段升温速率(如控制在1-2℃/秒),分阶段升温(如增加恒温段)。
更换或清洁钢网,确保开孔边缘光滑,必要时进行电抛光处理。
锡膏性能异常类问题;
1. 锡膏干燥/粘度增大
现象:印刷时锡膏难以通过钢网,或成型性差、易拉尖。
可能原因:
储存温度过高(超过25℃),助焊剂挥发。
开封后未及时密封,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超过24小时)。
锡膏过期,成分变质。
解决措施:
严格冷藏储存(2-10℃),开封后在24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密封冷藏(下次使用前重新回温搅拌)。
加入少量厂商指定的稀释剂(不超过5%),缓慢搅拌均匀;若效果不佳则废弃。
按批次先进先出使用,避免使用过期锡膏。
2. 锡膏塌陷/漫流
现象:印刷后锡膏形状变形,覆盖到非焊盘区域,可能导致桥连。
可能原因:
锡膏粘度过低(触变性差,静置后流动性过强)。
使用环境温度过高(超过28℃),或车间湿度太低(<40% RH)。
钢网开孔过大,或印刷压力过高。
解决措施:
更换高粘度型号的锡膏,或选择触变性更好的配方。
控制使用环境温度(23±3℃)和湿度(40-60% RH),必要时开启空调或加湿器。
减小钢网开孔尺寸,降低印刷压力(如从5kg调整至3-4kg),确保锡膏成型饱满不塌陷。
工艺参数相关问题;
1. 印刷偏移/成型不良
现象:锡膏未准确印刷在焊盘上,或边缘模糊、残缺。
可能原因:
钢网与PCB对位不准,或印刷机刮刀压力不均匀。
锡膏粘度太高,难以通过钢网开孔。
刮刀速度过快(>50mm/秒),导致锡膏填充不充分。
解决措施:
校准钢网与PCB的对位精度,调整刮刀压力(通常1-3kg,根据钢网厚度调整)。
适当延长锡膏搅拌时间,或加入少量稀释剂调节粘度。
降低刮刀速度(30-40mm/秒),确保锡膏充分填充钢网开孔。
2. 回流焊后残留过多助焊剂
现象:焊点表面有明显助焊剂残留,可能影响绝缘性或外观。
可能原因:
助焊剂活性过高,或回流温度不足,未完全反应。
回流焊冷却速率过慢,助焊剂残留凝结。
解决措施:
更换活性等级较低的助焊剂(如RMA级代替RA级),或优化温度曲线,确保助焊剂充分挥发。
提高回流焊冷却段速率(如增加风扇风量),使助焊剂残留快速固化并均匀分布。
系统性预防措施
1. 设备定期维护:
清洁印刷机刮刀、钢网和回流焊炉腔体,避免污染物堆积。
校准贴片机精度和回流焊温度传感器,确保工艺参数准确。
2. 标准化操作培训:
操作人员需熟悉锡膏回温、搅拌、印刷的标准流程,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问题。
3. 批次管控与记录:
记录每批次锡膏的开封时间、使用量和剩余量,严格执行先进先出,便于追溯问题。
锡膏使用问题的核心解决逻辑是:从“材料(锡膏品质)-工艺(参数设置)-设
备(精度维护)-环境(温湿度)”四个维度排查。若频繁出现同一类缺陷,可通过SPI(焊膏检测)或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提前预警,结合失效分析(如X射线检查焊点内部)定位根源,从源头优化工艺。
上一篇:详解锡膏的储存和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