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无铅焊锡膏的合金成分及其对焊接效果的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5 返回列表

无铅焊锡膏的合金成分是决定焊接性能(如熔点、润湿性、机械强度、可靠性等)的核心因素。

目前主流无铅合金体系以锡(Sn)为基体,通过添加银(Ag)、铜(Cu)、铋(Bi)、锌(Zn)等元素调整性能,不同成分比例对焊接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

常见无铅合金体系及其对焊接效果的具体影响:

主流无铅合金体系及成分;

无铅焊锡膏的合金成分需满足熔点适中(便于工艺实现)、润湿性良好(减少虚焊/桥连)、机械性能优异(保证焊点可靠性)、成本可控四大核心要求。

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体系包括:

 1. Sn-Ag-Cu(SAC)系列——应用最广泛的“标准体系”

 以锡为基体,添加Ag和Cu形成三元合金,是电子制造业的主流选择(占无铅焊锡用量的70%以上)。常见成分比例:

SAC305:Sn 96.5%、Ag 3%、Cu 0.5%(最经典型号);

SAC0307:Sn 99.2%、Ag 0.3%、Cu 0.7%(低银型号);

SAC105:Sn 98.5%、Ag 1%、Cu 0.5%(中银型号)。

 各元素作用及对焊接效果的影响:

 Sn(基体):占比95%以上,决定焊锡的基本流动性和导电性,纯Sn熔点232℃,但强度低、易氧化,需通过合金化改善。

Ag(强化元素):

提高合金熔点(SAC305熔点217℃,比纯Sn低15℃);

增强焊点机械强度(拉伸强度、硬度),提升热循环可靠性(减少因温度变化导致的焊点疲劳开裂);

但Ag含量过高(如>3%)会导致焊点脆性增加(延展性下降),且成本上升(Ag为贵金属)。

Cu(改善润湿性与界面稳定性):

降低合金熔点(SAC305比Sn-Ag二元合金熔点低5-10℃);

提升焊锡对Cu焊盘的润湿性(减少虚焊、焊点不饱满);

抑制焊接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如Cu₆Sn₅)的过度生长(IMC过厚会导致焊点脆性增加、可靠性下降)。

 焊接效果特点:

 润湿性良好(优于Sn-Cu、Sn-Zn),适合细间距元件(如0.4mm QFP)焊接,减少桥连、虚焊;

机械强度高(SAC305拉伸强度约45MPa,是Sn-Cu的1.2倍),耐振动、热循环性能优异,适合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

低银型号(如SAC0307)成本更低,熔点稍高(220℃),润湿性略差,适合消费电子等对成本敏感的领域。

 2. Sn-Cu系列——低成本入门级体系

 二元合金,典型成分为Sn 99.3%、Cu 0.7%(熔点227℃),因不含Ag,成本仅为SAC305的60-70%。

 各元素作用及对焊接效果的影响:

 Cu的作用与SAC体系类似:降低熔点(比纯Sn低5℃),改善对Cu焊盘的润湿性;

无Ag添加,导致机械强度较低(拉伸强度约35MPa),热循环可靠性较差(长期使用易因疲劳开裂);

润湿性弱于SAC(尤其对氧化焊盘),需配合高活性助焊剂使用。

 焊接效果特点:

 适合粗间距元件(如1.0mm以上焊点)、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如玩具、低端消费电子);

因润湿性一般,易出现焊点不饱满、虚焊,需严格控制焊盘清洁度(减少氧化)和回流焊温度(峰值温度需达240-250℃,比SAC高5-10℃);

成本优势显著,是无铅替代初期的过渡性选择,目前逐步被低银SAC替代。

 3. Sn-Zn系列——低温特性突出,但工艺挑战大

 二元合金,典型成分为Sn 91%、Zn 9%(熔点199℃,接近传统有铅焊锡的183℃),因熔点低,适合对温度敏感的元件(如LED、柔性PCB)焊接。

 各元素作用及对焊接效果的影响:

 Zn可显著降低Sn的熔点(比SAC低约20℃),减少高温对元件的热损伤;

但Zn化学活性强(易氧化),导致焊锡膏储存稳定性差(需严格冷藏,保质期短),焊接时易产生氧化渣(影响润湿性);

焊点易吸潮腐蚀(Zn遇水生成Zn(OH)₂),可靠性差(尤其在高湿度环境)。

 焊接效果特点:

 低温优势明显,适合热敏元件焊接,但需配合专用防氧化助焊剂(如含氟或特殊有机酸);

润湿性差(氧化导致),易出现锡珠、虚焊、焊点灰暗,对焊盘清洁度要求极高(需彻底去除氧化层);

应用受限,仅用于特定低温场景(如LED灯丝焊接),需严格控制生产环境湿度(<50%RH)。

 4. 含Bi/In的改性合金——低熔点与性能平衡

 善焊接工艺性(如降低熔点),部分合金会添加铋(Bi)或铟(In),典型体系如:

Sn-Ag-Cu-Bi(如Sn95.5%、Ag3%、Cu0.5%、Bi1%):熔点降至210-215℃;

Sn-Bi(如Sn58%、Bi42%):熔点138℃(超低温,但脆性大);

Sn-In(如Sn52%、In48%):熔点117℃(极低,但成本极高)。

 各元素作用及对焊接效果的影响:

 Bi:显著降低熔点(每添加1% Bi,熔点约降1-2℃),改善润湿性,但过量(>3%)会导致焊点脆性剧增(延展性<10%),热循环下易开裂;

In:降低熔点效果更显著(In48%时熔点仅117℃),但In价格昂贵(约为Ag的3倍),且焊点强度低(易变形);

此类合金需平衡“低熔点”与“可靠性”,通常用于特殊场景(如传感器、柔性电子的低温焊接)。

焊接效果特点:

低温优势适合热敏元件,但Bi系合金焊点脆性高,需避免用于振动或热冲击环境;

润湿性优于Sn-Zn,但仍需高活性助焊剂,且成本高于SAC系列。

合金成分的选择原则;

 1. 通用场景(如电脑、手机):优先选SAC305(平衡润湿性、可靠性、成本);

2. 成本敏感场景(如玩具、低端家电):选低银SAC(SAC0307)或Sn-Cu;

3. 低温需求场景(如LED、柔性PCB):选Sn-Zn(需控氧化)或低Bi含量SAC;

4. 高可靠性场景(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选高Ag SAC(如SAC305),避免Sn-Zn或高Bi合金;

5. 细间距元件(<0.4mm):优先SAC系列(润湿性好,减少桥连),避免Sn-Zn。

 

无铅焊锡膏的合金成分需通过“熔点-性能-成本-工艺”的多维平衡,匹配具体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和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