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的成分和性能对高温下的变化有哪些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锡膏的成分(焊锡粉末、助焊剂)和自身性能(如粘度、活性、耐热性等)直接决定了其在高温下的变化行为,包括熔化特性、氧化防护、润湿能力及最终焊点质量具体影响如下:
焊锡粉末的成分与特性对高温变化的影响;
焊锡粉末是锡膏的核心功能成分,其合金成分、粒度、形状及氧化程度等,直接影响高温下的熔化过程和焊点形成。
1. 合金成分(核心影响熔化温度与稳定性)
焊锡粉末的合金组成(如Sn-Pb、Sn-Ag-Cu、Sn-Cu等)是决定高温行为的关键:
熔点差异:不同合金的熔点直接决定高温下“熔化启动温度”和“回流峰值温度”。
例如:有铅Sn-Pb合金(如63Sn-37Pb)熔点约183℃,高温下在183-220℃即可完成熔化与润湿;
无铅Sn-Ag-Cu(SAC305)熔点约217℃,需更高峰值温度(通常240-260℃)才能熔化,高温停留时间更长。
若合金熔点过高,而高温曲线未匹配,会导致焊锡粉末无法完全熔化,形成“冷焊”(焊点未熔合)。
合金稳定性:高温下合金元素的挥发或氧化倾向不同。
例如:Sn-Pb合金中,Pb元素易在高温下轻微挥发(尤其峰值温度过高时),导致焊点成分偏离,降低强度;
无铅合金(如Sn-Ag-Cu)中,Ag、Cu元素耐热性较好,但Sn在高温下更易氧化(需更强助焊剂防护),若高温下助焊剂失效,Sn表面易形成SnO₂氧化膜,导致焊点粗糙、润湿不良。
2. 粉末粒度与形状(影响熔化速率与铺展性)
粒度:粉末颗粒越细(如20-38μm),比表面积越大,高温下与助焊剂接触更充分,熔化速率更快(热传导效率高),但细粉易氧化(储存中),若氧化严重,高温下需更强活性的助焊剂才能去除氧化层;反之,粗粉(如50-100μm)熔化较慢,但氧化风险低,高温下流动性更稳定,铺展范围更易控制。
形状:球形粉末比不规则形(如雾化后的多角形)在高温下流动性更好——球形粉末间空隙小,熔化后液态焊锡更易融合,铺展更均匀;不规则形粉末因表面粗糙,高温下与助焊剂的“锚定”作用更强,可减少焊锡流失,但可能导致局部熔化不均。
3. 粉末氧化程度(影响高温润湿能力)
焊锡粉末表面若存在氧化层(如SnO、SnO₂),高温下需依赖助焊剂去除。
若粉末氧化严重(如储存不当导致),即使助焊剂活性正常,也可能因氧化层过厚无法完全清除,导致高温下焊锡熔化后“润湿不良”(焊点呈球状、不铺展)。
助焊剂的成分与特性对高温变化的影响;
助焊剂是锡膏中控制高温下氧化、促进润湿的关键,其成分(溶剂、活化剂、树脂、添加剂)直接影响高温下的挥发、活性及残留物状态。
1. 溶剂:决定预热阶段的挥发行为
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甲醚、松油等)是助焊剂的载体,其沸点和挥发速率影响高温前的稳定性:
若溶剂沸点低、挥发快(如乙醇,沸点78℃),预热阶段(100-150℃)会快速挥发,可减少高温时的“暴沸”风险,但挥发过快可能导致锡膏提前干涸,焊锡粉末分散不均,高温熔化时流动性下降;
若溶剂沸点高、挥发慢(如松油,沸点约150℃),预热阶段挥发不充分,高温(>200℃)时会剧烈挥发,导致焊点产生气泡、针孔,甚至飞溅。
2. 活化剂:决定高温下的抗氧化与去氧化能力
活化剂(如有机酸、胺类、无机酸盐等)是去除氧化层的核心成分,其活性和耐热性直接影响高温下的效果:
活性强度:酸性较强的活化剂(如盐酸盐、氢溴酸盐)去氧化能力强,但高温下易分解(如>180℃失效),若回流温度过高(如无铅焊接需240℃),可能提前失去活性,导致液态焊锡在高温下二次氧化,形成“氧化焊点”(表面粗糙、灰暗);
耐热性:耐热性好的活化剂(如长链有机酸、咪唑类)可在更高温度(>220℃)保持活性,适合无铅高温焊接,能持续去除焊锡和基材的氧化层,防止二次氧化,保证润湿效果。
3. 树脂:影响高温下的粘性与残留物状态
树脂(松香、氢化松香、合成树脂等)赋予助焊剂粘性和成膜性,其耐热性决定高温下的碳化与保护作用:
普通松香(如天然松香)耐热性较差,高温(>200℃)易碳化(变黑),若碳化过度,会形成硬脆残留物,覆盖在液态焊锡表面,阻碍焊锡润湿铺展,甚至导致焊点“虚焊”;
氢化松香或合成树脂(如聚萜烯树脂)耐热性好,高温下不易碳化,可形成柔韧的保护膜,既能防止液态焊锡氧化,又能减少残留物的硬脆感,降低后续清洗压力(或满足免清洗需求)。
4. 添加剂:调节高温下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防垂流剂)通过辅助作用影响高温行为:
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助焊剂与焊锡的表面张力,高温下促进液态焊锡铺展,提升润湿效率;
防垂流剂(如气相二氧化硅)可增强锡膏的触变性,防止高温预热时锡膏因软化而“坍塌”(避免焊盘桥连)。
锡膏整体性能对高温变化的影响;
锡膏的宏观性能(粘度、触变性、活性等级)是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高温下的工艺适应性:
粘度:粘度过高的锡膏,高温下焊锡粉末与助焊剂混合不均,熔化后流动性差,易导致焊点填充不足;粘度过低则可能在预热阶段因流动性过强而坍塌,引发桥连。
触变性:触变性好的锡膏(印刷后不易流淌),高温预热时形态稳定,焊锡粉末分布均匀,熔化后铺展一致;触变性差的锡膏则易因高温软化而变形,导致焊点偏移。
活性等级(R/RMA/RA):高活性(RA)锡膏含强活化剂,适合氧化严重的基材(如镀镍焊盘),高温下去氧化能力强,但残留物可能有腐蚀性;低活性(R)锡膏活化剂弱,高温下易失效,仅适合洁净基材(如镀金焊盘),但残留物更安全。
锡膏的成分(焊锡合金决定熔化温度,助焊剂成分控制氧化与润湿)和性能(粘度、活性等决定工艺适配性)共同决定了高温下的变化:合金熔点匹配高温曲线是基础,助焊剂的耐热性与活性是保障,而锡膏的整体性能则决定了高温过程的稳定性与焊点质量。
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焊接温度(有
铅/无铅)、基材氧化程度及工艺要求,匹配锡膏成分与性能,以避免氧化、虚焊、桥连等缺陷。
上一篇:生产厂家详解一下锡膏在高温下的变化情况
下一篇:No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