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热线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低残留无铅焊锡膏对PCB可靠性的影响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5 返回列表

低残留无铅焊锡膏对PCB可靠性的影响需从其“低残留”特性和“无铅焊接”特点两方面综合分析,整体呈现积极影响为主,需规避潜在工艺风险的特点,具体如下:

对PCB可靠性的积极影响;

 1. 减少导电迁移与短路风险

低残留焊锡膏的助焊剂残留量极低(通常焊接后非挥发残留<5%),且残留成分以改性松香、弱活性有机酸为主(无强腐蚀性离子如Cl⁻、Br⁻)。

相比普通焊锡膏(残留量高,可能含卤素离子),其残留物质不易吸潮,也难以水解产生游离离子,可显著降低PCB在潮湿、高温环境下的导电迁移风险(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形成导电通路,导致相邻焊点短路)。

尤其适配高密度PCB(线宽/间距<0.1mm),避免残留堆积在狭小间隙中引发的绝缘失效。

2. 降低腐蚀与焊盘/焊点劣化风险

无铅焊锡膏(如Sn-Ag-Cu体系)本身不含铅(铅易形成脆性相导致焊点开裂),而低残留助焊剂的活化剂以有机酸(如己二酸)为主,替代了传统焊锡膏中的无机酸或高卤素化合物:

焊接后残留物质化学稳定性高,不会与PCB的铜焊盘、阻焊层(绿油)发生长期反应,减少焊盘氧化、阻焊层剥离等问题。

对无铅焊点(脆性略高于铅锡焊点)而言,低残留环境可避免残留物质对焊点界面(IMC层,金属间化合物)的侵蚀,维持焊点的力学稳定性。

3. 提升长期绝缘性能与耐环境性

低残留助焊剂的残留物质绝缘电阻极高(体积电阻率>10¹³Ω·cm),且高温下不易碳化(因溶剂挥发充分、树脂稳定性好):

在PCB长期使用中(如汽车电子的-40~125℃温循、工业设备的湿热循环),残留物质不会因老化产生导电性杂质,保障PCB的绝缘可靠性。

减少因残留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如普通焊锡膏残留碳化释放CO₂)导致的焊点气孔、分层等缺陷。

4. 适配无铅焊接的高温需求,减少工艺缺陷

无铅焊接温度(回流峰值通常240~260℃)高于传统铅锡焊(200~220℃),低残留助焊剂的溶剂沸点更高(150~180℃)、树脂热稳定性更好:

可在高温下持续保持活性,有效去除无铅焊锡粉末(易氧化)和PCB焊盘的氧化层,减少因助焊不足导致的虚焊、冷焊等工艺缺陷,间接提升焊点可靠性。

 潜在挑战与对可靠性的不利影响(需通过工艺控制规避)

 1. 焊接不足导致的焊点强度风险

低残留助焊剂的活性较弱(为减少残留,牺牲部分强活化成分),且助焊剂含量较低(8%~12%):

若PCB焊盘氧化严重(如存储环境潮湿)或无铅焊锡粉末氧化(焊锡膏储存不当),可能因助焊能力不足导致焊点润湿性差(焊锡铺展面积小)、焊点成型不良,降低焊点的机械强度(如抗剪切力、抗振动性能)。

尤其在无铅焊接的高温下,若助焊剂提前挥发(温度曲线不合理),可能加剧焊接不足问题。

2. 工艺敏感性高,易因参数偏差影响可靠性

低残留焊锡膏对回流焊温度曲线、印刷参数更敏感:

预热阶段(100~150℃)若升温过快,溶剂挥发不充分,可能导致焊接时残留物质碳化(形成黑色杂质),影响焊点导电性;若预热不足,助焊剂活化不充分,则助焊效果下降。

印刷时若刮刀压力过大或钢网开孔不当,可能导致焊锡膏量不足,进一步加剧助焊剂不足的问题,引发焊点空洞(无铅焊点本身易因气体排出不畅产生空洞,低残留助焊剂排气能力较弱)。

3. 对PCB表面处理的适配性要求更高

低残留助焊剂的弱活性对PCB焊盘的表面处理(如OSP、ENIG、沉锡)依赖性更强:

例如,OSP(有机保焊膜)层若过厚,弱活性助焊剂可能无法完全去除,导致焊点与焊盘结合不良(IMC层过薄或不均匀),长期使用中易出现焊点剥离。

 最大化可靠性的关键措施;

 1. 工艺匹配:根据PCB表面处理类型(如OSP需稍强活性)、焊点密度优化焊锡膏配方(如微调活化剂比例),并严格控制回流焊温度曲线(预热段120~150℃保持60~90s,峰值温度250±5℃)。

2. 存储与印刷控制:焊锡膏需低温(0~10℃)存储,印刷前回温充分(避免水汽凝结),确保印刷量均匀(钢网开孔与焊点尺寸匹配)。

3. 测试验证:通过IPC-TM-650标准测试(如绝缘电阻测试、温度循环测试、振动测试)验证焊点可靠性,尤其关注残留量(离子色谱法检测卤素含量<0.05%)和焊点力学性能。

 

 低残留无铅焊锡膏通过减少有害残留、优化成分设计,可显著提升PCB的长期绝缘性、抗腐蚀性和抗短路能力,尤其适配高密度、高可靠性场景(如汽车电子、5G设备)。但其可靠性依赖工艺控制,需避免因助焊不足、参数偏差导致的焊接缺陷。

通过“

详解低残留无铅焊锡膏对PCB可靠性的影响(图1)

配方匹配+工艺优化+测试验证”,可充分发挥其对PCB可靠性的积极作用。